【配方】干姜30克,黄酒500毫升。
【制法】将干姜捣碎,置沙锅内,加入黄酒,煮沸至300毫升,过滤去渣备用。
【功效】温中逐寒,回阳通脉。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配方】芫菁、巴豆、斑蝥(去翅足)各10克,附子、踯躅、细辛、乌头、干姜、桂心、蜀椒、天雄、黄芩各30克,低度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将前十二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温肾散寒,搜风通络,通便泻火。
【配方】麻黄、川椒、细辛、防风、苍术、干姜、肉桂、桔梗各1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将前八味捣碎,为粗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祛风散寒,辟瘟解毒。
【配方】桂心、牡丹皮、赤芍、牛膝、干漆、土瓜根、牡蒙各120克,吴茱萸100克,大黄90克,黄芩、干姜各60克,虻虫200枚,廑虫、蛴螬、水蛭各70枚,乱发灰(血余炭)、细辛各30克,僵蚕50枚,大麻仁、灶突墨各3.00克,干地黄180克,虎杖根、鳖甲各150克,庵闾子200克,白酒8000毫升。
【方剂名】薯蓣丸,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大山芋丸”。
【组成】薯蓣三十分(3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大豆黄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参、阿胶各七分各7克),川芎、白芍、白术、麦门冬、防风、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5克),干姜三分(3克),白蔹二分(2克),大枣一百枚(100个)。
【用法】蜜丸,每次6~9克,每日1~2次口服。临床应用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汤剂常用量。
【功效】调理脾胃,益气和荣,祛风除邪。
【主治】虚劳不足、气血两虚、外兼风邪,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身体瘦弱,不思饮食,健忘失眠,骨节酸痛,风气百疾,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剂名】理中丸,出自《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酌定。
【功效】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剂名】生化汤,出自《傅青主女科》。
【组成】全当归八钱(24g),川芎三钱(9g),桃仁去皮尖、研、十四枚(6g),干姜炮黑五分(2g),甘草炙五分(2g)。
【用法】童便、黄酒各半煎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黄酒同煎。
【功效】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剂名】四逆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g)干姜一两半(9g)甘草二两,炙(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阳救逆。
【方剂名】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桂枝去皮(6g)五味子半升(6g)半夏半升,洗(9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