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
陈某某,女,49岁
【初诊】
自述患慢性肾小球肾炎1u余年,时轻时重,近2年发现肾功能不全,肌酐、尿素氮日渐增高。近半月来皮肤搔痒严重,夜不能寐。伴有精神不振,嗜睡,一身疲乏,双下肢无力尤甚,心烦急躁,大便于结小便短少,恶心欲吐。诊脉弦滑且数,按之有力,舌红苔黄垢厚。化验血肌酐7,4mg/dl.尿素氯82mg/dl。西医建议透析,患者晨惧,遂来就诊。证属湿热蕴郁成毒,深入血分,将成关格之证,急蚪凉血化瘀解毒之法治之。
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地肤子10克,白鲜皮10克,草河车10克,大黄3克,七付
【二诊】
药后大便通而未畅,皮肤搔痒减轻,已能入眠,仍感梦多。脉仍弦滑数,舌红苔黄根厚。继用前法进退。
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赤芍10克,茅芦根各10克,地肤子10克,白鲜皮10克,草河车10克,大黄5克,七付
【三诊】
药后大便畅行,每日2~3次,腹部舒适,精神转佳,嗜唾消失,皮肤搔痒显著减轻。脉仍弦滑,舌红苔黄厚,热郁虽减未清,仍用清化方法。饮食寒暖,诸宜小心,每日散步,不可懈怠。
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地肤子10克,白鲜皮10克,草河车10克,大黄5克,七付
【四诊】
皮肤搔痒已愈,二便通畅,纳食有增,每日散步2~3小时而不觉疲劳,近日查血肌酐降至4 1mg/dl.尿素氮降为38mg/dl。脉仍弦滑,按之略数,舌红苔白,三焦虽畅,郁热未得全清,仍用凉血化瘀方法。
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大黄5克,七付
后以此方加减治疗半年,血肌酐降为3mg/dl.尿素氮降为29mg/dl.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已能恢复半日工作。
【按】:本案患者属于典型的家族发病,其姐妹共5人,其中一人已死于尿毒症,另一人因慢性肾衰作了肾移植,另有一小妹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追踪其父母并无肾病,但其祖父母去世较早,其死因虽未明确,但其所述症候似与肾病尿毒症有关。象这种姐妹数人同时或先后均患慢性肾病的例子在临床并不少见,还有母子同病,兄弟同病等,这一现象提示肾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临床上慢性肾病家族性发病较为常见的事实,赵师提出了慢性肾病可遗传的观点。根据中医理论推断热毒深伏于髓是本病得自先天的基本特点。毒发于髓而表现为血分瘀热。故治疗当咀凉血化瘀为主。大忌温补,并忌食高蛋白高热量和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由于饮食不慎而更增其热。凉血化瘀可用生地榆、炒槐花、赤芍、丹参、茜草、小蓟、紫草、地丁草、白头翁等。本例以皮肤搔痒为主要表现,是血分热毒聚于皮肤,更加地肤子、臼鲜皮、草河车清热解毒。肾衰尿毒症时,小便短少,或色白,机体代谢废物不能扶尿排出,故溢出皮肤为痒,重者有尿素结晶如白霜状。治疗必通其大便,使热毒从大便排出。本案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苔黄腻垢厚,属三焦蕴热,初诊即用大黄3克,而力有不逮,故二诊以后皆增至5克,得大便畅行,热毒得泄,而诸症向安。凡治尿毒症,必令其大便通畅滑日二三行为最佳,此为要决。
喘逆
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胸腔积液
程某,女,53岁
【初诊】
慢性肾小球肾炎10余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现半年余,肌酐6.7mg/dl.尿素氮74mg/dl。血色素6.5克。经服包醛氧化淀粉,大便每日二次,诸症尚称平稳。近日困患感冒,自觉胸闷短气,渐至喘逆不能平卧。西医作肺感染用青霉素3日,未见明显好转,经×光透视,发现胸腔积液中量。建议行血液透析,患者惧之。前来就诊。面色晦暗,端坐呼吸,喘逆不止,脉象弦滑数。按之振指,舌白苔腻水滑小便量少,大便不畅。此尿毒重症,水饮射肺,勉拟泻肺行水,以救其急,若不效,宜急行透析。
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苏叶梗各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葶苈子20克,生地榆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丹参10克,大腹皮15克,槟榔10克,炒枳壳6克,大黄3克。三付
【二诊】
药后大便畅行,小便增多,喘逆之势稍减,诊脉弦滑而数,舌白苔腻根厚,再以宣肃方法。
苏叶梗各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葶苈子20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大黄3克,冬瓜皮30克,茯苓皮30克,三付
【三诊】
小便明显增多,一日夜可达2500毫升,喘逆之势渐减,脉仍弦滑,舌白苔腻,再以疏调三焦方法。
苏叶梗各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桑白皮15克,枇杷叶10克,葶苈于15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大黄3克,七付
【四诊】
喘逆已平,二便畅通,纳食亦香,脉仍弦滑有力,舌白苔腻未变,仍属尿毒重症,未可掉以轻心,饮食寒暖,诸宜小心。再以凉血化瘀,疏调三焦方法。
苏叶梗各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大黄3克,七付
后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辅以饮食控制,并令其逐步增加散步式运动锻炼,精神体力日见好转,肌酐下降至4mg/dl.尿素氮稳定在40mg/dl以下。
【按】: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发胸闷憋气,喘逆不得平卧,最为危急,往往是因胸腔积液较多,压迫肺泡所致,重者可有心包积液,缺氧症状明显。其症不同于一般喘咳。治疗亦颇为棘手。赵师认为,此症乃水饮不得下输而逆射心肺,故治疗急当泻肺行水,用泻白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不用大枣,加疏利三焦之品,务令大小便通畅,使水饮有泄越之途,从二便排出体外。其葶苈子宜重用,一般15~30克,药后可见小便增多,喘逆势减,便有转机。若喘逆有增无减,速当透析,以免贻误病情。
经期发热
周期性发热
于某,女,50岁
于1989年2月11日初诊
自1988年9月开始至今,每月经行前1~2天,自觉发冷发热,体温37℃~38℃,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去某医院检查,尿中有大量红白血球,诊断为“泌尿系感染。”曾用呋喃坦啶、抗菌素、中药等治疗,疗效不明显,随经净而发热以及泌尿系症状消失。现又临近行经,恐其又作,故请赵老医治。证见:胸胁中脘胀闷不舒,食欲不佳,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大便不畅,下肢轻度浮肿,舌红且暗,苔白腻,脉弦滑细数。
证属肝经郁热,气桃不畅。拟治疏调气所机、清泻肝经郁热之法。用药: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生地榆10克,茜草10克,炒山栀6克,丹皮10克,防风6克,荆芥炭10克。服药7剂,精神愉快。
2月14日月经适来,量多有血块,略有腹痛,发热未作,余症亦减轻,仍以前法进退。
方药:荆芥炭10克,防风6克,茅根10克,小蓟10克,丹参10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炒山栀6克,黄芩6克,丹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服药3剂。月经干净,大便偏干,睡眠不实有梦,舌红且干,改用凉血清热养阴,疏调升降方法。
药用: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香附10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炒枳壳6克,竹茹6克,生地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服上方7剂,大便正常,夜寐较安。又服7剂,月经至,发热以及他症均未发作。
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此患者已50岁,时至绝经期,一般认为肾气渐衰,天癸将绝,应补益肾之阴阳为主。而赵老根据临床症状,辨证为肝经郁热之证。先用逍遥散加减,舒肝解郁清热,以畅气机。
郁热得清,发热则去,下移之热随之而解,改用凉血育阴之法以治其本。
当前显示第 43 页,共 46 页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