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中医之钥》

vince 0

目录

(二)中风的分类与辨别

感冒是伤风、伤寒、伤暑、湿、热………乃身体脏腑、经络皆强壮,有力运作,可将风、寒、暑、湿、燥不适之气自行调理,循正常途径由汗、小便排出体外,或积留体表无法内侵,故称表证,或称外中风。

中风则因脏腑、经络的衰弱,受风寒暑湿燥之气无力运作,致身体的生理状况如汽车抛锚,如河川、沟渠淤塞不通所致。或称内中风,即俗称中风。

中风有中风、类中风之分

真中风者——中时卒倒,皆因体“气”虚弱,荣卫(血气)失调,喜怒忧思悲恐惊,或酒色劳力所伤,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乃其中也,有中腑、中脏、中经、中络、血脉、气虚、血虚之不同,而治法亦有异也,大抵中腑易治,中脏难治,亦有不治之证。

类中风者——有中寒、中暑、中湿、中火、中气、食厥、劳伤、房劳、痰厥、血晕、中恶、卒死等症,皆类中风者甚多,各有治法,不可作风治,如用风药,误之甚矣。

中风证治针灸、用药先贤经验,著述颇丰,对中风症的辨证论治分卒中期的闭证、脱证等,及后遗证的调理详细请参考医宗金鉴、万病回春等书——中风篇。

类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等致半身不遂,偏枯瘫痪……之证状,非从事中医者,鲜有听闻,兹略述于后。

中寒者,谓冬月卒中寒气,寒邪直入三阴经,昏冒口噤,肢挛怕冷恶寒,脉浮紧,或口吐涎沫,重则四肢僵直,若不急治,死在旦夕,舌短囊缩而亡也。治疗应温中散寒或温灸而愈。俗称天气好冷,要预防中风,此中风实非中风而应正名为中寒,许多病患误被当中风治而不得痊愈。

中暑者:动而得之谓中热,静而得之谓中暑。谓夏月卒暴炎暑,昏冒痿厥倒仆,角弓反张,手足或发搐搦,或吐泻,或呕哕燥闷………此为暑风,不可当风治。治暑则瘫痪手脚即恢复灵活。俗称天气好热,要预防中风——此中风实非中风而应正名为中暑。

中湿者:多由湿土(脾)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有内中湿、外中湿之分,人之体虚,苟有不谨自然而中也。

外中湿者:感山岚瘴气,或被雨湿蒸气此类中风(实名外中湿)之人,在吹南风,墙壁或地潮湿时,特别痛苦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或汗衣湿鞋,则湿从外而中矣。

其证头重目眩,身体骨节疼痛,手足酸软,四肢倦怠麻木。

内中湿者:皆因生冷水食,或厚味醇酒过多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则湿从内而中矣。

湿伤脾者:肿胀泄泻,身黄脉涩也。

湿伤肺者:咳嗽喘急,身热恶寒也。

湿伤肾者:腰脚重,骨节酸疼也。

湿伤肝者:大筋软短,目昏胁痛也。

湿入腑者:则麻木不仁也。

湿入脏者:屈伸不便也。

痰厥者: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晕欲倒,脉沉细,或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气脉不通,痰涎在胸膈上下,误为瘫痪,非也。

中气者:七情过急,气逆昏冒,或牙关紧急,其因与人相争,暴怒气逆而晕倒者,名中气。

气脉多沉,风脉多浮,风中身温有痰涎,气中身冷无痰涎。俗称“气厥”或“气死人”。

卒中暴厥者:因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厥冷,肌肤栗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昏不知人,头旋晕倒,为中恶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场,多有此病也。俗称“遇到神头”。

以上类中风,皆非中风,仅供大家参考。

左瘫右痪、半身不遂、颜面喎邪、昏厥………乃为五气在人身体运行故障不遂所造成,有中风、中湿、中寒、中暑、中气、卒中……等之区别,是为经络、脏腑之问题,而非脑的问题。

肝主血,肺主气,人身之气血,左肝右肺,男左女右,男主气,男性右半身气强,左半身血弱,故男性左半身瘫痪不遂的多于右半身。左半身不遂为肝阳上亢,治疗时以清肝,即能使左半身不遂者恢复手足的行动。而男性右半身不遂患者恢复效果较差。

女主血,女性右半身气弱,左半身血强,故女性右半身瘫痪者多,而左半身者较少,治疗效果恰与男性成相反。

瘫痪、卒中者,若发生时,出现鼾声不绝,口张难合,气(喘)粗不语,呕吐见血,目呆直视,瞳仁失灵,尿屎不知不禁者,多属不治,但病发过三日、六日、九日或十二日不死而复生者,又可图治,循证而复元者亦有。

今日医学的复健治疗,乃半身不遂之病患的强迫运动,以促使五气之运行,故预防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应在未患之前而做适当的运动,以减少马后炮的复健工作。

常听到某人跌倒了中风,实际上是应称某人中风而跌倒,因中风在先,跌倒在后,中风并非三朝两日急发之病,所谓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之内,有中风之疾,当补气祛风,此风当分风暑寒湿燥火而治,气强则金能生水、肾水强壮,气旺肾强则何中风之有呢?

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厉风即疮疡肿毒或关节肿痛等),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随)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流泪)。

风气与(随)太阳俱入,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厉通疠,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十天干之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脏气,合天地四时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之气化,而各以时受病也。

风者虚乡不正之邪气,故曰风、曰邪、曰伤、曰中,盖言不正之风,或伤之轻、或中之重也。后世名中风门为中风,名伤风门为伤风,视中风为重,伤风为轻之辨别也。

叁、为何会如此多的不治之症?

医生都是在骗人……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许多从数据为治疗依据的疾病,为什么会一个病人都治不好呢?本文可以使你得到一个病人都治不好的答案。

今日许多年轻的父母不是怕疾病,更不怕孩子被预防针害死,而是怕没有预防卡,小孩不能入学怎么办?

一、预防医学的盲点―摧残民族幼苗的预防针(破坏免疫功能的真凶)

(一)麻疹、水痘、腮腺炎、德国麻疹……乃天地予人类对气候致病的预防针。

女人生孩子,产骨会自然张开,乃出之于天地自然,人生于天地之间,抵抗疾病能力的产生,天地亦安排出之于自然。我们可以看到麻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痊愈后的孩子,饮食大进,体力恢复后,特别不易生病,为什么呢?

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是造成我们生病的主因(外因)之一,气候由十天干、十二地支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即每天十二个时辰、每天、每年、每十年(十天干)或十二年(十二地支)、六十年会产生不同的气候变化,故各种流行疾病每隔十年或十二年就会流行一次,而“流行的疾病”随着“节气”的转变,产生气候的变化而消失。

气候不断的变化造成疾病,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呢?唯有健康的身体,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什么气候、什么疾病都侵犯不了,才是预防疾病的根本之道。没有健康的身体,预防针能抵抗疾病吗?能预防疾病吗?

天地之“气”——风暑寒湿燥火,随着天干、地支的变化,随时干涉、支配着人身体的气之变化,乃天地自然之现象,人在天地之间,位列三才——天、人、地,其生理受自然之影响亦出之于自然。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生理变化过程,五气对生理的变化,乃天地对人体适应自然的巧妙安排,为人体对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产生免于伤害的免疫作用,而赐予人类天然的预防针。

人身得五行之全,风气入肝,燥气入肺,湿气入脾,寒气入肾,暑气入心,五行均衡调匀,五气调理五脏适应的作用出之于自然的能力,即预防针的作用。

什么是天地予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预防针呢?即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俗称野痲疹)。万物之灵的人类,从寒带到热带,从热带到寒带,从冷气房中出来到酷热的室外,早午晚温差的变化,各种气候的急遽变化,人类都能随时适应,因人类皮肤不长长毛,皮肤的呼吸,可以帮助肺的呼吸,随时适应气温的变化,其它动物,身长长毛,则无此先天条件。

天地分五行,故某些地方不会生某病,却因人类的来往而将某疾病传达到某地。

上古之人无痘疹者,天性纯朴也,因人分五行,气分五气,某个地方之气,不受他种人种不同之气的干扰,而产生适应的变化,如澳洲在受白种人入侵之前,即没有痲疹、水痘……的疾病发生,当白种人侵入澳洲,其气干扰了澳洲原始人的气,而为使其产生适应的变化,乃有痲疹、水痘等病变的发生,气即风、暑、寒、湿、燥火之气与人之五气相通也。

人的体质——气,基本亦分属五行,各为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水形人、土形人(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有详述各形人之形象),即各形人各占百分之廿,五行相生相克,是以各种疾病的流行,有百分之廿的人不受流行疾病的影响(不生病),如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出痲疹,即有百分之廿的人不会出痲疹。

痲疹、水痘、德国痲疹、腮腺炎……等,乃是人类大混杂,交流产生气的适应,以抵抗疾病预防疾病的自然反应。

为什么出痲疹时,不要吹风呢?乃避他气的干扰,待痲疹出过之后,不怕风吹,即对风的变化产生免疫的能力,对风之变化不再生病。水痘出过之后,不怕天气潮湿、干燥的变化,即对湿气变化的适应产生免疫力。

腮腺炎出过之后,不怕暑气,别人的小孩怕晒太阳、易中暑,出过腮腺炎的孩子,耐晒、不易中暑。

德国痲疹(野痲疹)出过之后,不怕天气骤寒,天气骤变,仍不感冒。

得过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等出过一次不再出,乃天地予人的预防针为一次即建立,康复后对风暑寒湿燥火之气的变化,不同人种之气的接触,可以得到长期的后天免疫能力,乃是天地予人类对气候,对人种的变化,产生抗病的预防针——免疫功能的产生。

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皆为胎毒所化,什么是胎毒呢?胎毒即父母遗传到子女身上抵抗疾病发生的病毒,因胎儿在母腹中时,皆从胎元(肚脐)摄取一切,故名胎毒。

断脐后,先天自父母取得之气,受后天五气熏蒸,“先后天气”交换,肺首先受后天之气,即水、火、风之空气作用。故肺为后天气之始。

肝受后天之气——风的作用将毒排出,是为痲疹,痲疹之作用乃促使肝风及其经络与心脾肺肾之五行相生相克的调理能适应顺畅。

水痘之作用,乃脾受湿气之作用所产生,为与五脏通调湿气顺畅无碍之作用。

腮腺炎之作用,乃心受暑气之调理与五脏之通调作用。

德国痲疹的作用,为先天呼吸“肾”调理寒气,与五脏之作用协调顺畅。

人在出生后,呼吸五气,每一节气,变化一经络,即每月一阴阳经络,至六个月后,全身十二经络,五气(先后天气)全部初次交换完成。乃起痘疹之作用,故出生后六个月内不会出痘疹,乃先后天气未交换完成,五脏之五气无法作沟通,故不出痘疹。五气不调,时机未成熟也。

正常的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为什么要发烧三到六天才退呢?

因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三阴三阳,痘疹对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必须全行发透,乃能完成全身的免疫防卫功能,亦即六经传变全行发透,十二经络皆产生预防作用。

前三日为痘、痲疹发芽期——须发烧乃能使免疫功能之能发芽,发烧为阳气的作用,即阳经经络的作用,后三日为成熟收敛期,为阴经经络的作用,故烧退,脸为诸阳之会故痘疹发作皆从阳始,自脸面发生,至脚而收功。

痘疹为身体产生免疫作用而发作的疾病,故每人一生必出一次而不复发,孩子出生后六个月始发痘疹,至六、七岁时,痘疹、痲疹大都已出完,并不妨碍孩童的上学。

中医的预防针(种痘),宋真宗时,峨眉山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故民俗称种痘为神苗,是预防针之始,种痘的方法有水苗法、旱苗法、痘浆法、痘衣法等四种。种痘为什么不能普遍呢?因种痘在使未生痘疹的人传染产生痘疹,以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力,即免疫功能的产生,而不是使痘疹出不来,为避免与其它疾病并发逆症(并发症),故种痘必须在身体健康时种植,以免发生危险。

今日的预防针,将天地赐予人类的预防针堵塞出不来,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之免疫功能发挥不出来,致孩子身体对风暑寒湿燥火的气候变化,无法调整,而天天感冒,感冒却又不分伤风、伤寒、伤暑湿热而一味的发炎——消炎、结果呢?名为预防疾病,实际却在摧残民族幼苗,今日年轻的父母可真难为了,孩子可真难照顾了。

大家认为照顾出麻疹的孩子四十天麻烦呢?还是照顾一辈子病怏怏的孩子麻烦呢?

乙型肝炎预防针则纯粹是谋财害命针。

霍乱预防针,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七○年即宣布没有预防效果,且产生极大的不良副作用,而宣布停止使用,但我们台湾却迟到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间才宣布霍乱预防针改由自愿施打,可见我们的霍乱预防比他国“进步”近廿年。

卡介苗在某医学权威退休时,发出三千多封信给全省小儿科医生说:卡介苗没有预防肺结核的功能,且产生极大的副作用,故不应再打卡介苗。因当初卡介苗预防注射是该医师发启、推动的,三十年后才良心发现,在退休时发出三千多封信给全省小儿科,但我们的医疗有关单位,却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至今仍在打。

小儿麻痹预防针,许多外国药厂因负担不起医疗赔偿而不敢制造,而我国在流行时期,有许多小儿科医师用蒸馏水滴两滴在小儿的嘴里,以赚取黑心钱,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却没法取得证据,揭发这么值钱的两滴蒸馏水。

预防针是预防疾病,还是制造疾病呢?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有什么预防针呢?每个脸色红润,体力强健,今日的小孩,出生时脸色红润,不到几天、几个月脸色青黄,我们可以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看看,有几个学生脸色红润,有一个健康的人吗?

医疗科学进步了吗?医疗品质提升在那里?预防疾病的效果在那里?医院病床再多也不够用,为什么?

大家可以比较血癌的人数及其治疗的最后结果与发烧治疗错误所造成的脑炎、脑膜炎、小儿痲痹所造成的人数及其最后下场是谁比较凄惨、悲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