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断脐
断脐乃为婴儿脱离母体,个体自行营生的第一步,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尽相同。
医宗金鉴儿科断脐篇:婴儿初生,脐带剪断即用火器烙之(消毒作用),当以六寸为度(古尺六寸约为今尺之三寸半余),不可过于短长,短则伤脏,长则损迹又用烙脐饼子安灸脐上,以防风邪外入,用软绢新棉封裹之,以避尿湿风邪。
因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阙,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则水湿风冷之气不致入于脐中。
孩子出生,肚脐约五至七天脱落,自剪刀口至脐,每日干燥一寸气往内收,气收至脐,每日一寸刚好脐脱约为六寸。
今妇产科剪脐带皆仅一公分半至两公分(仅为“三寸半”之半),至使小婴儿十有五、六肚脐凸出,甚至腹胀气、脐痛、日夜啼哭、或抽筋挛急、撮口,中医谓“脐风”“脐凸”,西医谓脐疝气。民间俗称“水肚脐”。大家可在一岁内的小孩肚脐从下往上轻按,会叽哩咕噜或凸出如龙眼核似的。
许多出生不久的婴幼儿,一到晚上就哭(俗称百日关——要百日过后始不哭)。因夜晚属阴,阴气盛就肚子痛而哭,一哭肚脐就突出,皆因肚脐剪太短或处理肚脐不当所造成。
夜晚啼哭的婴儿用蝉蜕散(勾陈,蝉蜕、通草、防风、僵蚕、荆芥或加全蝎、支子),消风散或贴脐方即可迅速痊愈,而夜晚不再啼哭,年轻的父母,晚上亦可安心睡觉。
老产婆接生的婴儿与现代医学教育出来接生的小孩,一看肚脐便可分晓,风寒湿之气从肚脐侵入三阴经,致许多小孩大便如羊粪一粒一粒,便秘排便困难,皆因剪脐太短,风寒自肚脐入肠中,致肠无力蠕动所致,甚至大便下血,中医谓“肠风便血”,今日有多少年轻的父母,为孩子的便秘所困呢?肠子不能蠕动即气行无力——肺与大肠相为表里,遇感冒时,气行不顺,风寒外蔽孩子即易抽筋、搐搦……皆因肚脐剪太短容易受风所造成,却令味全AGU奶粉磷钙不平衡之说,蒙了不白之冤,恶人先告状,现代医学惹的祸,却把责任推给销路最大的厂商来挑。
二、为什么会生病?
生病是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因此恢复健康、治疗痊愈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本能,故每一个人都应是医师,每一个人都是医学权威,自己的健康靠自己来获得,而不能依赖别人也。
生病要治疗痊愈,首当了解生病的原因,解除生病的原因,则身体自己就有治病的能力,而获得健康。中医学将生病的原因归类为三:
(一)外因
气候的变化,身体对气候风、暑、寒、湿、燥、火六气所产生不能适应的病变,气候变化失调,起居失常,是为外感之病称外因。
(二)内因
心理、情绪的变化,身体因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爱欲而致身体不调,产生的病变,是为七情内伤所生之病称内因。
(三)不内外因
1、伤食:对食物酸、苦、甘、辛、咸五味,臊、焦、香、腥、腐五臭对人体饮食失调所致之疾病
2、外伤:刀斧、跌打损伤、火荡伤、车祸等。
任何疾病皆脱不了此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而生病,是称为疾病三因。而内因或时兼外因,外因亦时兼内因,或三因单独发生,或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者杂合而至,对身体、心理产生不适应的证状是为生病今日空气的污染,化学药物的伤害等任何疾病的发生,亦不出此疾病的三个原因。
各地方气候不同,所生的病不同,春夏秋冬气候不同,所生的病亦不同,各地方的饮食、环境不同,所生的病亦不相同,甚至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其治疗方法,用药亦会有所不同。
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及病灶与疾病的发作过程,到病情的痊愈,有因必有果,如今为什么会有许多全国、全世界都一样且原因不明的疾病,在困扰着、残害人类的健康,为什么呢?
大家若能细读本书,以中医的医学对疾病来了解,则天下并无不治之症,全国、全世界都一样,任何疾病都离不开此疾病的三因,今日各种文明病——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癌症、爱滋病等任何不治之恶疾,皆是因为疾病三因之治疗不当,受治疗药物伤害而产生之疾病的变化后产生的症状,了解中国医学的经络病变、六经传变,则任何不治的恶疾,都能迎刃而解,恢复健康,让我们来揭开科学的真谛吧!
三、为什么会感冒?什么叫做感冒?
日光、空气和清水三要素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此三要素的变化产生对生理不适应的变化,就是生病的主因之一。
日光、空气和清水即水、火、风产生气温的变化,为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与稳定,名为五行。
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天之五行——丹、龄、苍、素、元为五气,经化十天干气,降于地而成寒、暑、燥、湿、风,经云:“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即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从鼻而入,风气入肝,暑(火)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藏于常人之五脏,蕴其精华,上华于面。
素问:“五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也,五行递相负载,休(衰)王(旺)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故云行也。”即五脏(肝心脾肺肾)互相协调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稳定的相生相克变化是否调和,在眼耳口鼻舌可以诊断得知也。
春秋繁灵云:天地之气,列为五行,夫五行者行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人自出生始,用鼻子呼吸,皮肤的毛孔亦在呼吸。经云:肺气通于鼻,又云:肺主皮毛,即肺由鼻孔及皮肤的呼吸作用是相同的。
鼻孔、皮肤呼吸空气的作用,乃五脏在运行五气,即人体气的上升(火)、下降(水)、收缩(金)、扩张(木)及稳定(土)的作用,由五脏风气入肝,燥气入肺,湿气入脾,寒气入肾,暑(火)气入心运行调理产生。
婴儿在母亲体内,以脐带为向母亲获取营养及空气的工具,肚脐的呼吸称为胎息(肚脐是胎儿生命的根源,故道家称之为胎元),以调理五气,是为先天呼吸,其时肺的气泡像降落伞般折合着,肺的呼吸仍为腺体(气、电流)的呼吸作用。
出了母体,剪断脐带,空气从鼻子进入,肺气泡像降落伞被空气撑开以作呼吸的作用,是为后天呼吸。
后天呼吸是为五脏操作“气”的开始,金(气)的收缩作用,肺使空气进入体内,藉心脏(心与肾同属少阴经)跳动的伸张,与收缩压力,将空气送达丹田(肚脐),使后天呼吸接续胎息的先天呼吸,作体内(内脏)外(皮肤),经络空气的交换,以加强肺后天的呼吸作用。事实:呼吸空气并非呼吸到肺,而是到丹田。
大家可以细细体会,我们的呼吸,早上十二个小时,空气是从左鼻腔进入绕肚脐而从右鼻腔呼出,下午十二个小时的呼吸,空气是从右鼻腔进入,经绕肚脐而从左鼻腔呼出。道家称此呼吸为“调青龙,伏白虎”。若静坐入静时,我们可以看见左边的气(电流)呼吸是青蓝色的——青龙肝(木)。右边的气是白色的——白虎肺(金)之作用不同。
婴儿的后天呼吸接续先天呼吸,乃在婴儿头顶跳动的囟门完全愈合后(胸腺为先后天呼吸的交换器,即胸腺完全消失后),始达成先后天呼吸接续的任务。是以婴儿必须在头顶囟门穴愈合后,肚脐才停止胎息的作用,故剪脐带对婴儿一生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婴儿出生时的哭声,并非婴儿在哭,乃肺受空气像降落伞受空气膨胀撑开所产生的声音。
若婴儿出生时不哭,是肺泡无法撑开承受空气,而立刻发生危险,此时将孩子倒提,打击刺激脚底涌泉穴,因涌泉穴为肾经井木穴,至阴之所出,阴极生阳,真阳生则肾与心皆为少阴之气通于咽喉,喉开则气能入肺而复生。
后天呼吸为空气受日光和清水的作用,空气受寒热致上升、下降、扩张、收缩及稳定五脏的调理作用。即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作用,五脏能调理均衡,则百病不生。
婴儿出生,脏腑极弱,五脏调理五气尚未能完全适应,此不适应的证状就是感受五气调适不当所生而名为“感冒”,故感冒称为伤风、伤寒、伤暑、湿、热是为五脏未能将风、暑、湿、燥、寒调适恰当所生。
回想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有几个鼻子不是挂着两条白狗(鼻涕),因小孩从脱离母体到呼吸空气,肺由先天腺体(气—电)的呼吸(胎息)转为对空气的后天呼吸,因小孩的五脏六腑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完全调适空气(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鼻孔内、喉咙中常有空气中的水份凝结成鼻涕、痰,并非鼻子、喉咙的发炎——急、慢性的发炎,中医以祛风、散寒、清暑、除湿、降火以治疗鼻涕、痰,更补气来补助肺的发育,长大后,五脏发育完全,能调适五气,自然不再流鼻涕、感冒等。
五脏调理五气的上升、下降、收缩、扩张、稳定的作用失调,因不协调所冒出来的证状称感冒,即五气风、暑、寒、湿、燥火在身体冒出来的症状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火(发炎),为气的上升,可以消炎而痊愈,其余百分之八十不可以消炎,是为今日医学治感冒,不明中医五行相生相克,而犯滔天大祸,残害病患者之原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