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普济方·针灸》

vince 0

卷九

诸风

(附论)

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HT 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者蜚蛊向导。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夫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多鬼断之。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去。验有实。立得向导。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根据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根据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劫。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

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 。 三下。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 。 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 。 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也。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 。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尺泽横文外头。接白肉际。名鬼巨。火针七 。 三下。此即曲池穴。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根据俞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经验方云。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兼手足麻木。此是风将中之候。不问是风与气宜速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七穴。两边根据次序自上及下灸之。如灸稍迟。气塞涎上。或失音将欲绝者。便可根据此次序灸之。艾炷如苍耳大。各灸三壮。足三里灸五壮。轮日以次灸之。至随年壮乃止。大凡每遇春秋二时。可于此七穴时复灸之。以泄风气。如体中素有风气者。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此法可灸卒死。医书云。凡民风发强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者。是何病。谓入藏故也。有风病者不可不知此灸法。又云。先贤论曰。风中脉则口眼 邪。风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中风。古方虽用续命防风等汤。然此只可扶助疾病。若要救危急收全功。必须火艾灼灸为良。又云。凡 向左者。谓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凡 向右者。谓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其艾蛀大如麦粒。各灸二七壮。宜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又云。凡觉手足或痛或麻良久乃已者。是风将中腑之候宜灸百会等七穴。病在右即灸右病。在左即灸左病。如因循失灸。手足已废者。春较秋灸秋较春灸。以取尽风气手足轻安为度。

凡风多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

中风

治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

肺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

诗曰∶肺气喘促满胸堂。偃卧 燥异常。口鼻之间须要白。寻衣肺坏色忧黄。

资生经。王氏云。若急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语。或少气 。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夕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当立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言与肺病相似。然若缓。可经久而死。

治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

肝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肝家踞恕不低头。左胁偏疼筋急搜。额目唇青为可疗。目黄目白使人愁。

治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若唇正赤。尚可治。

心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心风偃卧热而喑。唇赤其身有汗青。白黑青黄唇上见。停停时悚扁医惊。

治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汗出者尚可治。

脾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脾中风兮肌肉 。踞而腹满吐咸酸。唇并肢体通黄疾。手足眸青疗已难。

治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现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

肾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肾中踞而腰脊痛。面浮耳黑贼风生。胁无黄迹能痊愈。直发泥容旦暮倾。

治胃中风者。腹满填胀。隔塞不通。张口喘息。额上多汗。孙地仙所谓新食竟取为胃气是也或曰。风中诸脏。不关诸府。是亦一说。然胃为水谷之海。五脏皆取气于胃。故并存之。

胃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胃病根源饮食来。抬肩喘息气难开。口张额汗腹中满。浮诊双开脉大哉。

治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

大肠俞灸百壮。可服续命汤。

治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

第二椎上。及第五椎上。灸各十壮。齐下火柱如半枣核大。立瘥。

治中风半身不遂。资生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风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急灸三里绝骨四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以驱逐风气于疮口出。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常令两脚有疮为妙。

治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七处齐下火。各三壮。风在左灸右。右灸左。

穴百会 耳前发际 肩井 风市 三里 绝骨 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录。根据法灸。无不愈。

治风中府。手足不随。其状觉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将中府之候。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者废。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取尽风气集效。

穴百会 曲鬓(一作发际) 肩 曲池 风市 足三里 绝骨。

治风中藏。气塞涎上不语极危者。下火立效。其状。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此将中藏之候。不问风与气。但根据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日别灸随年壮。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风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此能灸暴卒。

穴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间使 足三里集效方云。治风莫如续命防风排风汤之类。此可扶助疾病。若救危急。必火艾为良。此论亦当。

资生经云。范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间。口眼 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金虎丹加腻粉服至四丸半。气不通。

涎不下。药从鼻中出。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通。吐几一碗许。继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尔后。不觉意思少异于常。心中愦乱。

即便灸百会风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 。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根据而用之立效。

凡气塞涎上不能语。心中风候也。巢氏病源常论之。古方虽谓但得偃卧闷绝汗出者。心中风之候。恐未尽也。范公灸得气通。盖灸百会之力。其吐几一碗。下十行者。岂服金虎丹加腻粉所致耶。

治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以经取之。 穴风池治中风支满。短气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闭塞。穴肝俞治偏枯不能行。大风暴不知人。卧惊。视如见星。 穴阴跷治卒中风不识人。 穴临泣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 惊。膝股 肿转筋。目眩头痛。穴解溪治中风善恐。悲笑不休。手痹。 穴劳宫治中风肘挛。实则心暴痛。虚则心烦惕惕。头风耳后痛烦心。足不收失履。口眼 僻。

头项 痛。牙车急。 穴内关 完骨治心中风。语悲泣。 穴心俞治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发觉不自觉。或满口吐沫。心惊。烦健忘。 穴百会治狂易大风。 穴昆仑治风 腿脚不随。灸巨虚上廉二穴。各灸三壮。

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 穴照海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药。 穴天井治青风心风。 穴百会治偏风热风。 穴肩治肝风占喉。其口不能言。 穴鼻下人中大椎 肝俞灸五十壮。余处随年壮(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壮良)。

治心风寒。穴心俞。灸各五十壮。

治心风。穴心俞两边各一寸二分。灸各五七壮。

治心风。食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痛。四肢羸露。不欲食饮。鼻血。目视KT KT 不明。

肩头胁下痛。小便急。穴肝俞二穴。灸二三百壮。瘥即止。一云灸心俞。

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 穴足大指下横文。急灸随年壮立愈。

内踝筋急不能行者。 内踝上。急灸四十壮。

外踝筋急不能行者。 外踝上。急灸三十壮。立愈。

眼戴精上插。 目两 后。灸二七壮。

不能语。 第三椎上。灸百壮。

不识人。 季肋头。灸七壮。

眼反口噤。腹中切痛。 阴囊下第一横理。灸十四壮。灸卒死。亦良。

治大风卒风。缓急诸风。卒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节。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张。始觉发动。 穴神庭灸七壮 次曲差 次上关 次下关 次颊车 次廉泉次囟会 次百会 次本神 次天柱 次陶道 次风门 次心俞 次肝俞 次肾俞 次膀胱俞次曲池 次肩 次支沟 次合谷 次间使 次阳陵泉 次阳辅 次昆仑(以上各七壮)。

治风。 穴上星灸二百壮。前项二百四十壮。百会二百壮。脑户风府各三百壮。

治百种风。 脑后项大椎平处。两箱量二寸三分。须取病患指寸量两箱。各灸百壮。得瘥。

治风耳鸣。从耳后量八分半里许有孔。灸一切风得瘥。狂者亦瘥。两耳门前后各百壮。

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能语。及肉痹不知人。 第五椎名曰藏俞。灸百五十壮。三百壮便愈。

治风。腹中雷鸣。肠 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僵。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穴大肠俞。灸百壮。三日一报。

治风。 穴液门灸五十壮。

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 穴绝骨。灸百壮。

治恶风邪气泣出。喜妄。 穴百会 天府 曲池 列缺治风入腹中。 穴涌泉治耳中风生。 穴商阳治大风目痛。及目外 疼。 穴临泣治面黑湿风。 穴关冲治风。从头至足。面目赤。 穴解溪治风寒热。 穴液门治手中风热 穴内关治头身风热。 穴间使治风。身寒。 穴后溪治胸中寒如风。壮及治。头眩两颊痛。 穴侠溪治肺寒。穴肺俞。灸百壮。

治肾寒。穴肾俞。灸百壮。

治大风逆气多寒。 穴大横王氏云。乡里有人。忽觉心腹中热甚急。投药铺说其状。铺家以为此中风之候。与治风药而风不作。予中心藏之。至夷陵。见一太守。中夏忽患热甚。不免以水洒地。设簟卧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中风。数日而殂。人皆咎其卧冰簟而用扇也。暨到澧阳。见一老妇人。夏中亦患热。夜卧厅上。次日中风。遇其子预合得小续命汤服。更召医调理。数日愈。始知人之中风。心腹中多大热而后作。而小续命汤。不可不服也。王令患风。医以青州白丸子。排风汤。续命汤。四物汤。黄 建中汤。术附汤。嘉禾散。合为一处。同和分数服。每服水一碗枣三枚。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自后与人服皆效。周户传三汤四散子。用四君子。排风。续命汤。嘉禾急风正气匀气散。一切风疾。无不瘥。又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等汤。神精丹茵芋酒更加灸必愈。

治热风。两乳头各灸一七壮。足外踝后一寸。各灸三壮。顶中旋毛灸一七壮。

治风。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 僻。头项摇 痛。牙车急。 穴完骨。

治风身热。 穴后溪治风。十指筋挛不行屈伸。 两手踝骨上。各灸一七壮。

治大风。单服炼成松脂癞风药。服半月后。 两腰眼各灸七壮。

治中风。手足不随。 穴百会 肩 听会 曲池 三里 悬钟 风市等七穴。左治右右治左。以取尽风气轻安为度。

治绕踝风。 刺曲池二穴。如绕外踝痛。兼刺丝络二穴。如绕内踝痛。兼刺大都二穴。

针入三分。如 前痛。兼刺行间二穴。针入六分

中风不语

治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大椎。次两耳门前脉。

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是。次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

治脾风。 穴脾俞。脊两边灸各五十壮。凡人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藏俞。

是脾穴。此法甚妙。

治脾风者。总忽为八风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 穴百会灸五百壮。次本神。

次承浆。次风府。次肩 。次心俞。次手五里。次手髓孔。次手少阳。次足五里。次足髓孔。次足阳明。各灸五百壮。

治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及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随。卒病欲死。不能语。肺中风不能言。 穴天窗。先灸五十壮(息火)。百会仍移灸五十壮毕。天窗还灸五十壮。若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状。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效。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

悉皆灸三壮。无不愈。神良。决定勿疑。不至心者勿浪为灸。

巢氏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脾受风邪。故舌强不语。三阳之经并络入额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得开。

治卒中风口噤不得开。 机关(千金翼名颊车)二穴。各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

治卒中风口 。 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蜜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烧艾令燃灸七壮。瘥。右灸左。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

治中风口 。手交脉灸三壮。左灸右。右灸左。炷如鼠屎形。横安两头下火。

治口 。穴刺承泣。

治风中脉。口眼 斜(若久不治。亦传入脏。慎不可忽)。 穴听会 颊车 地仓经验方云。自崇宁壬午年五月间。忽口眼 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后右手足麻无力。

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取金虎丹加腻粉服至四十丸半。气不通。涎不下。药从鼻中出。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通。吐涎几一碗许。继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复。方觉意思惺快。每遇心中愦乱。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回知灸有神圣之功。非药所能及也。甲申十月既望正思识。

治风中 。 穴列缺。二穴别走阳明者。灸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治风失音不语。 穴合谷。各灸三壮。

治不能言。 穴通里治中风口 僻。口吻口横纹间灸。觉大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手中指节上灸一炷。

治口 斜。耳垂下麦粒大。艾灸三壮。左灸右。右灸左。

治风寒之气客于脏间。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音。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 穴百会。灸百壮。针入三分。补之。

治中风卒失声。声噎不出。 穴大椎旁一寸五分。又刺耳下。停针之。

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

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壮。

如到作某字形。男度左。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灸之。各一百壮愈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 刺水沟针入四分。次针颊车。令人侧卧。张口取之。针入四分。得气即泻。

治中风不能语。 第二椎或第五椎上。灸五十壮。

治风入脏。使人喑哑。卒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 僻者。口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灸。随年壮报之。至三日不瘥。更报之。

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穴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间使 三里等七穴。

左治右。右治左。以取尽风气。神清为度。其病并根据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一则不中穴。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则虽及其分。气不至出针。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或有随针而卒者。一则不知刺禁。假令刺中心即死之类是也。二则不明脉候。假令下痢。其脉忽大者。死不可刺之。凡针灸者。先须详审脉候。观察病证。然后知其刺禁。辨其经络穴道远近。气候息数。深浅分寸。然后知其病刺之。获时而愈矣。不可一途而取。不可一理而推之治中风失音。刺任脉天突一穴。在结喉下一寸宛宛中。阴维之会。针入五分。次针手少阴经神门二穴。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针入三分。次针手少阳经支沟二穴。

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中。针入三分。次针足少阳经涌泉二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针入五分。如舌急不语。刺哑门一穴。在后顶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针入二分。如舌缓不语。刺风府一穴在顶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针入三分。

偏风

治偏风口 。手腕无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热。口噤不开。穴列缺。

治偏风口目 。牙车脱臼。 穴下关治偏风口眼 。耳中如蝉声。 穴上关治偏风口面 。颈项痛。不得顾。小便赤黄。喉痹。颊肿。 穴完骨治偏风口 面肿。 穴承浆治偏风口 。 穴冲阳 地仓治偏风口 。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或唇肿痛。 穴迎香治冷风湿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 穴环跳治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急。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筋骨酸痛。

又治手不得向头。穴肩 (若灸偏风。可七七壮。不宜多)。

治偏风半身不遂。刺风疹疼痛冷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身难。隐脉风。臂肘细无力。 穴曲池治偏风半身不遂。穴阳陵泉 环跳 曲池治大风偏枯。半身不遂。 穴照海治偏风。腰腿手足不仁。穴上廉治半身不遂。穴下昆仑 委中治偏风。穴地仓 承山 上廉 下廉治手足偏枯。穴阴跷治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穴灸百会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忌右尔。若得此疾后。风药不宜暂阙。常令身上灸疮可也。最忌房室。或能如释道修养。方能保其无他。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次风池肩。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三里。绝骨。不必拘旧经。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

但按酸疼处灸之。若两边灸亦佳。但当自上而下灸之。

治偏枯。手足不能伸。穴刺委中试效方云。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迎先师于京师治之。至则以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黑。又且胶。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药三月。病良愈。

治偏风。宜针下项七处。灸亦得。穴风池 肩 曲池 支沟 五枢 阳陵泉 巨虚下廉治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穴上 环跳 阳陵泉 巨虚下廉

风劳

治风劳气咳嗽。胸中郁郁。身热目眩。 穴大杼治风劳食气。 穴大椎治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喘气卧不安。 穴风门治风劳。腰脊痛。穴膀胱俞治风劳。臂肘不仁。 穴附分治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 穴五里治风劳失精。身体极痛。泄水下痢脓血。阴肿 痛。 穴曲泉治风劳腰痛。穴膀胱俞 关元治风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风劳。穴伏免。灸脑户五壮。针三分。补之。

治风劳发背痈疽。

用麻绳一条。蜡过从手中指第二节。量至心坎骨截断。须直伸臂折过。自前项下取中。

缠至后心相对令齐闭口。量两吻阔狭以此为则。对灸七壮。神效。

风痉

治风痉。 穴颅囟治风痉口噤牙疼。颊肿恶寒。舌强不能言。 穴大迎治寒热风痉。脊强反折。螈 。 穴哑门治癫疾风痉。牙龈肿。善惊。 穴天冲治热痉引骨痛。 穴脾俞 膀胱俞治螈 沫出。寒热。痉引骨痛。 穴上关治寒热痉反折。 穴肾俞 中膂俞 长强治筋寒热痉。筋急手相引。 穴肝俞治痉上气失音不能言。 穴鱼际治反折。 穴腰俞治角弓反张。 穴百会治脊强反折。 穴上 腰俞

风眩

治风眩项痛。头强寒热。 穴完骨治卒不识人。风眩鼻塞。 穴当阳 临泣治风眩。 穴后顶 玉枕 颔厌治风眩惊手卷(甲乙。手卷作手腕痛)。泄风汗出腰项急 穴阳谷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 穴承光治坐如在舟车中。 穴申脉治风头眩。 穴神庭 上星 囟会治风眩。 穴天牖 前顶治头目风眩。 穴攒竹王氏云。千金方载。徐嗣之言曰。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上蓄热。实痰与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瞀。大人曰癫。小儿曰痫。则是风眩癫痫。本一疾也。不知后人何为折而三之。予因分为三门。且从为之辞。以释世医之疑云。

治醉酒风热发。两目眩痛。及治不能饮。烦备呕吐。 穴率谷治风眩。 穴天柱治风眩。心中恍惚不定。

以绳横度口至两边。即得口寸数。便以其绳一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灸之前。以面为正。并根据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数处回发。则灸其近当鼻者。或回发近额亦宜灸。

治诸风眩晕。穴囟会。灸七壮。真头痛者。其痛上穿风府。陷入干泥丸宫。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旦发为死。盖头中人之根根。气失绝也。

风痹

治惊悸螈 。风痹。臂肘痛。捉物不得。 穴天井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 穴肩贞治风痹肘挛。手臂不举。 穴尺泽治寒热风痹。项痛背肩急。头痛。 穴消泺治风痹膝内痛。引膑不可屈伸。喉咽痛。 穴膝关治痿厥风痹。头重 痛。髀枢股 痛。螈 。风痹不仁。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穴附阳治风痹不仁。穴阳辅 阳关治风痹。 穴委中治风痹。 穴少海治风湿痹。 穴委中 下廉治冷风湿痹。及治卒病肉痹。不知人。 穴环跳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四曰风痹。巢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风痹之状。肌肤尽痛而复手足不随也。医治当以此求之。速与续命汤根据俞穴灸之云。

治周身痹大风。穴膈俞二穴。各灸五壮。

风痫

治癫风不识人。羊鸣。穴神庭。

治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言语不择。发时即死。吐沫。心热闷。头风多睡心烦惊悸。无心力。忘前失后。食无味。头重。饮酒面赤。鼻塞。及疗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羊痫吐舌。穴百会治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即吐沫。心烦惊悸。穴百会治风痫目戴上不识人。 穴神庭 丝竹空治心中烦闷。热风风痫。浪言或作鸟声。不能食。无心力。穴巨关。

治肌肤痛。耳聋。风痫。 穴会宗治风痫。 穴脊中 涌泉治风痫。 穴前顶治风痫热痛。可泻而后补。 穴上脘治风痫癫邪。穴脊俞治风痫。 穴涌泉 神聪 强间治痫病。羊鸣吐舌。 穴天井治马痫。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 穴项风府 脐中。灸三壮。

治牛痫。目正直视。腹胀。 穴鸠尾骨 大椎各灸三壮。

治羊痫。喜扬目吐舌。穴大椎。灸三壮。

治猪痫。喜吐沫。穴完骨两旁各一寸。灸七壮。

治犬痫。手屈拳挛。穴两手心 足太阳 肋户各一壮。

治鸡痫。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穴足诸阳。灸各三壮。

治风痫。穴神庭 脊俞徐嗣曰。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上蓄热。实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

故为之风眩瞀。大人曰癫。小儿曰痫。此方为治。万无不愈。困急时。但度灸穴。使大针针之。

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千百人。病此而死不逢嗣故也(续命汤。主眩发顿闷无知。口沫出血。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竹沥一升二合。生地黄汁一升。龙齿末生姜防风麻黄去节各四两。防己附子炮三两。石膏十两。桂二两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一两。紫苏五合。橘皮半两)。其论风眩癫痫。甚有理。故并其方附于此(更有竟纯汤详见千金方)。但小儿痫。非心气不足尔。千金有风食惊痫三种。本事有阴阳癫慢脾风三证(慢脾即食痫。宜醒脾冲人参散)。古方有三痫丸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荆芥穗一两。矾一两半。生半枯为末。面糊丸。黍米大。朱砂衣。

姜汤下二十丸)。吾谓慢惊用来复丹。急惊三痫丸。食痫醒脾丸可也。

治癫疾马痫。穴金门 仆参治目五般痫。头痛鼻塞。穴眉冲治风痫。热病。心风。惊悸。霍乱吐痢。伏梁。气壮如覆杯。穴上脘(一穴) 三里(二穴)

凡灸痫病。当先下使虚。乃乘虚而灸之。未尝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若身体不甚热。心腹不胀满。便可灸之。若壮热满者。须先下后灸。

癫痫

治卒暴痫眩。足不任身。 穴天柱治痫发。螈 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穴攒竹 小海 后顶 强间治风癫痫疾。涎沫狂烦满。穴丝竹空 通谷治癫痫。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门。灸随年壮。

治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穴天井 小海治癫疾。互善惊羊鸣。穴悬厘 束骨治惊痫。狂走癫疾。穴筋缩 曲骨 阴谷 行间治热痫。惊而有所见。穴列缺治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喜乍哭。牙关不开。穴水沟治发痫悲泣。穴心俞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垂。穴筋缩治癫痫。穴仆参 金门治风癫痫邪。穴脊中治大人小儿五痫。穴神门治风痫癫邪 穴脊俞治肿气风痫癫风。不识人。羊鸣。角弓反张。披发而上歌下哭。多学人语。惊悸不安寝穴神庭治癫痫。吐舌沫出。羊鸣。穴少海治癫痫。穴肺俞 仆参治狂痫风痫。吐舌。穴胃脘。灸百壮。不针。

治狂痫不识人。癫眩乱。穴百会。灸九壮。

难经疏云。狂病之后。不爱眠卧。不肯饮食。自言贤智。歌乐行走。此是阳气盛之所为故经言。重阳者狂。今世以此为癫病。谬矣。癫病发即僵仆倒地。故有癫蹶之言。阴气大盛。

故不得行立而倒也。今世以为痫病者。误也。其剖析癫狂之病。晓然如此。而人终不信。岂亦传习之误。难以改欤。

凡发狂则欲走。或自高贵称神圣。皆须备诸火灸之。乃得求差。悲泣呻吟。此则为邪。

非狂也。自根据邪方法治。

治惊风癫痫。 病发搐。神昏不语。穴百会。灸七壮。至七七壮。量轻重。加减艾壮数又两足外踝下赤白肉际陷中。金门穴。灸七壮。至七七壮。

癫疾

治癫疾。烦心悲泣。穴解溪治癫疾头重。穴哑门治癫疾。头面浮肿。齿龋。穴完骨治头痛癫疾。风痉。牙龈肿。善惊。穴天冲心癫疾。脊强。穴筋缩治癫疾。穴申脉 后溪 前谷治癫疾。呕逆吐舌。穴滑肉门治癫疾吐沫。穴本神 兑端治癫疾寒痛。穴飞扬治寒热癫疾。穴承山 昆仑治癫病。手不可向上手臂不得上头。穴尺泽治癫疾。穴解溪 阳跷治癫疾呕。穴神庭 上星 百会 听会 听宫 偏历 攒竹 本神 筑宾 阳溪 后项强间 脑户 络却 玉枕治癫疾呕沫。寒热痉互引。穴兑端 龈交 承浆 大迎 丝竹空 囟会 天柱 商丘治寒热凄厥。鼓颔癫痉口噤。穴承浆 大迎治癫疾膝气。穴 会 申脉治癫疾。手臂不得上头。穴尺泽 然谷治癫疾多言。耳鸣口僻。穴偏历治癫疾。大瘦头痛。穴脑腔 束骨治癫疾。互引善惊。羊鸣。穴悬厘 束骨治头痛癫疾。互参量惊。穴天冲治心中愦愦数欠癫。心下惧恐。咽中澹澹。穴通谷治寒热癫癫仆。穴风池 听会 复溜治癫疾。僵仆狂疟。穴完骨治癫疾。穴曲池治狂癫。穴灸胃脘。或灸巨阳王氏云。有人患痫疾。发则僵仆在地。久之方苏。予意其用心所致。为灸百会。又疑是痰厥致僵仆。为灸中脘。其疾稍减。未除根也。后阅脉诀后。通真子有爱养小儿。谨护风池之说人来觅灸痫疾。必为之按风池穴。皆应手酸疼。使灸之而愈(小儿痫悲。可加灸此)。

治卒癫疾。两乳头灸三壮。足大指本丛毛中。灸七壮。足小指本节。灸七壮。

治狂癫痫疾。穴足少阳。灸随年壮。

治癫。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某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凡五处。各一百壮。削竹皮为度。胜于绳。足大指上聚毛中。又灸七壮。阴囊下缝。又灸二七壮。两乳头。又灸三壮。督脉。又灸三十壮。三报。天窗又灸至三百壮。炷惟小作。百会又灸至三百壮。耳上发际。又灸各五壮。

惊痫

治惊痫戴目。上不识人。穴囟会治惊痫破心吐血。穴巨骨治心惊痫发。状如鸟鸣。破心吐血。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心痛腹胀。穴鸠尾治惊痫吐舌沫出。穴少冲治惊痫癫狂。身寒热。头痛目眩。穴束骨治惊痫狂走。痫病多言。脊强两目转上。及目瞪。穴筋缩治狂邪惊痫。及惊狂走。穴承命。灸三十壮。

治狂癫惊风。厥逆心烦。穴巨阳。灸五十壮。

治惊痫。穴行间治惊风。穴完骨

风癫狂

(附论)

黄帝问曰。人生而病癫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对曰。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数大惊也。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

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癫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四五日一发。名曰癫疾。

刺诸分。其脉尤寒者。以针补之。病已止。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直视举目赤。其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癫疾始发。而反强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已。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右强者攻其左。左强者。

攻其右。血变而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尾 也。筋癫疾者。

身拳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本。呕多涎沫气下泄。不KT 癫疾者。暴仆。四肢脉皆胀。而从满脉尽刺之出血。不满。侠顶灸太阳。又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 。呕多涎沫。气泄不KT 。

治癫狂吐舌。穴飞扬 太一 滑肉门治风狂。

先以钱五枚内头髻中。以器盛之水新布覆之。横大口于上。乃矜庄呼视其人。其人必欲起走慎勿听。因取水一喷之。一呵视。三次。乃熟拭去水。指弹额上。近发际间。欲愈乎。

其人必不肯答。如此三七弹。乃答。仗针刺鼻下人中。近孔内侧空。停针。刺两耳根前宛宛动脉中。停针。又刺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横刺。又刺鼻直上醒悟乃止。

治狂易多言不休。穴风府 昆仑 束骨治风癫。两乳头灸各三壮。足大指甲后聚毛中。灸各七壮。

治狂仆。穴温溜 液门 京骨治笑若狂。穴神门 阳谷治风热善怒。心中悲喜。思慕 欷。喜笑不止。穴劳宫 大陵治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穴温溜 仆参治癫发如狂。面皮敦敦者不治。及疗癫狂。穴长强治狂走欲自杀。及目注视。穴风府 肺俞治惊痫。狂走癫疾。穴筋缩 曲骨 阴谷 行间治狂走螈 。恍惚不乐。穴络却 听会 身柱治痫发螈 。狂走不得卧。穴攒竹 小海 后顶 强间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穴冲阳 丰隆治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穴天柱 临泣治狂言。穴支正 鱼际 合谷 少海 曲池 腕骨治狂言非常。穴下廉 丘墟治狂易妄言怒骂。穴巨阙 筑宾治吐舌戾颈妄言。穴阳溪 阳谷治惊狂善悲。面赤目黄。喑不言。穴间使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垂。穴筋缩治癫疾强走。穴阳谷 身柱 脑空 京骨治狂走欲自杀。目反妄视。穴风府治癫狂。穴束骨治尸厥癫邪。神狂鬼魅。穴攒竹治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穴冲阳治卒狂。穴光明治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热腋肿。肘挛。及疗卒狂惊悸。

穴间使治小腹热欲走。穴日月治发狂味吐涎沫。穴丝竹空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穴大杼治癫疾狂走。穴阳谷治心中风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烦满汗不出。结积寒热。呕吐不下食。咳唾血。穴心俞治狂易。穴完骨治发狂不识人。惊悸少气。穴巨阙治发狂。穴曲泉 膏肓治身热狂悲哭。穴神门治寒厥惊狂。穴阳交治目眩发狂。呕吐涎沫。烦不得顾。穴少海治风虚狂惕。穴支正治狂言不乐。穴大陵治妄言左右顾。螈 目眩。穴阳谷治狂言。喜笑见鬼。穴阳溪治癫痫狂言见鬼。穴仆参治癫疾多言。穴偏历治癫疾吐涎。狂言见鬼。又治癫痫吐舌。鼓颔狂言。穴温溜治狂言。穴下廉治癫疾狂言。又治小儿癫病吐舌。穴筑宾治卒面肿。烦心狂言。穴公孙治狂言口僻。穴太渊治惊悸妄言。穴液门治吐舌戾颈妄言。不得左右顾。螈 头痛目眩。穴阳谷治痫病多言。穴筋缩治癫痫狂歌不择言。穴鸩尾治鬼邪魅及癫狂。语不择尊卑。灸上唇里面中央肉 上一壮。炷如小麦。又用钢刀决断更佳。

治语不识尊卑。穴水沟治狂妄言。穴液门治狂言恍惚。穴天枢。灸百壮。

治狂邪发无常。披头大唤欲杀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语。惊恐歌哭。穴间使。灸三十壮。

治狂癫鬼语。穴足太阳。灸四十壮。

治狂癫惊走风恍惚。嗔喜骂笑歌哭鬼语。 穴脑户 风池 手阳 明太阳 太阴 足阳明阳跷 少阳 少阴 阴跷 足跟悉灸。皆随年壮。

治狂走刺人。或欲自死。骂詈不息。称神鬼语。 灸口吻头赤白际一壮。又两肘内屈中五壮。又背胛中间三壮报灸之。仓公法。神效。

治卒狂言鬼语。以甑带急合缚两手大指。便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火俱起各七壮须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问之。乃解其手。

治卒狂鬼语。针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许。即止。

治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穴人中。凡人中恶。先掐鼻下是也。

治邪鬼妄言。穴悬命。灸十四壮。穴用口唇里中央弦。用钢刀决断佳。

治肺中风狂言狂邪鬼语 穴灸天窗 伏兔治悲泣鬼语。穴灸天府 慈门王氏云。有士人妄语异常。且欲打人。病数月矣。予意其是心疾。为灸百会。百会治心疾故也。又疑是鬼邪。用秦承祖灸鬼邪法。并两手大拇指。用软帛绳。急缚定当肉甲相接处。灸七壮。四处皆着火。而后愈。更有二贵人子。亦有此患。有医僧亦为灸此穴愈。

治狂走掣 。穴玉枕上三寸。灸百壮。一法项后一寸。灸百壮。

治狂走癫疾。穴项后二寸。灸百壮。

治狂走惊痫。穴河口。灸五十壮。

治狂走癫疾。穴大幽灸百壮。

治狂走癫痫。穴季肋端。灸三十壮。

治狂走喜怒悲泣。穴巨阙。灸随年壮。

治狂走惊恍惚。穴足阳明。灸三十壮。

治狂走易骂。穴百会。灸随年壮。

治狂走。穴筋缩治邪病大唤骂走远。穴三里治狂走癫厥如死人。穴足大指聚毛中。灸九壮。

治狂走易气。穴灸绝骨凡鬼语狂走。当根据法灸之。若伤寒鬼语癫狂。惟宜用四物汤加黄 等。分七八钱重作一服。水一碗。煎七分。服滓即用水一碗。煎半碗。连服尝屡用之。神效。故附着于此。

治卒发癫狂病。阴茎上宛宛中。灸三壮。得小便通则愈。阴囊下缝。灸二七壮。

治风狂骂打人。名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际各一壮。又阴囊缝二十壮。仍勿近前中卵核。恐害阳气也。

癫邪

治神邪鬼魅。穴灸间使。治神邪鬼魅。穴攒竹。

治狐魅神邪。及癫狂病。医治不瘥者。并两手大指。用软丝绳急缚。灸三壮。艾炷着四处。

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处尽烧。一处不烧。其疾必愈。神效。小儿胎痫。奶痫。根据此灸一壮。炷如麦。

治狂言见鬼。穴阳溪 仆参 温留治狂邪鬼语。穴天窗。灸九壮。或伏兔百壮。

治悲泣鬼语。穴天府。灸五十壮。

治悲泣邪语。鬼忙歌哭。穴囟门灸五十壮。

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节。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壮。不止。十四壮。炷如雀屎。

治风邪。穴间使。灸随年壮。承浆又灸七壮。心俞又灸七壮。三里又灸七壮。

治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间使手心。又各灸五十壮。

治狐魅。合手大指缚指。合灸。又间使三七壮。当狐鸣即瘥。

治邪病卧瞑瞑。不自知。穴风府治邪病鬼癫。四肢肿。穴囟门治邪病。四肢肿痛诸杂候。穴尺泽治狂痫哭泣。穴手逆。炷艾三十壮。

癫痫螈

治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穴命门治螈 气实胁满。穴大椎治螈 不仁。穴屋翳治螈 。穴阳谷治肘螈 。穴曲泽治螈 。穴少泽治螈 。脚酸。穴承筋治螈 癫疾。穴少泽 曲池治癫疾螈 。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穴身柱治痫 。穴商丘治痫发螈 。狂走。穴攒行 小海 后顶 强间治痫 。口闭不开。穴昆仑 天井治惊 。穴阳溪 天井治螈 而惊。穴解溪治螈 沫出。寒热。痉引骨痛。穴上关治螈 。引脐腹短气。穴巨阙 照海治骨酸。眩狂。螈 。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穴脑户 听会 听宫 风府 翳风治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痛。穴五处 身柱委中 委阳 昆仑治狂走螈 。恍惚不乐。 穴络却 听会 身柱治寒热风痉。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重。穴哑门治头风。目眩螈 。目戴上不识人。穴五处治螈 口 。穴巨治螈 口沫出。目眩。牙车不开。口噤。穴上关治臂痛螈 。咳嗽。颈项急不可顾。穴少泽治螈 。穴跗阳 天井治惊风螈 五指掣。穴腕骨治癫病螈 。身热目眩项急。卧不安。穴大椎治癫痫螈 。穴阳跷。昼发者灸二七壮。阴跷夜发者。灸二七壮。

风疹

治风疹臂肘腕善动摇。穴曲泽治热风瘾疹。及刺风风虚。穴肩治风瘾疹。举体痒如虫行。搔之成疮。穴曲池随年壮灸。

治风疹。穴涌泉 环跳治刺风疹热风冷痹。穴下昆仑治刺风疹疼痛。穴曲池治瘾疹。穴伏兔治大小人遍身风疹。穴合谷 曲池资生经云。人有风疹。多必眼暗。先攻其风。其暗自差。然则人之目暗。亦有因风疹多而得者。风疹可不先治乎。

治风热赤疹。痒搔之。逐手作疮。

以一条艾蒿长者。以两手极意寻之。着壁立。两手并蒿竿拓着壁。伸十指当中指头。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断即止灸。十壮。瘥。瘥后重发。更根据法灸。永瘥。

治瘾疹。穴曲池。灸随年壮。

治头痛瘾疹。穴天窗。灸七壮。

治大风癞病。穴曲池二穴。各灸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又两手中指约文中左右。及手足指两虎口中。各灸随年壮。一云各灸三壮。

历节风

治历节汗出。穴后顶 飞扬 涌泉 颔厌治历节风足指不得屈伸。头目眩。逆气。穴飞扬资生经云。麝香丸尤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行。昼静夜剧。许叔微在歙川有一贵家妇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许氏曰。此正历节病也。三服愈。

治体痛痒如虫啮。搔之皮便脱作疮。穴曲池。灸七壮。又随年壮。王氏云。良方服治癞药半月。两膝眼灸二七壮。丞相长安公。医人无数麻风恶疾。千金诸方药甚多。或效或不效。惟兼丝叶细末。地暴米糊丸。梧子大。日二三服。每服四五十丸。茶汤下。调药末服。尤效速只难服尔。病去后。亦宜服。屡施与人神效。若更灸曲池、合谷、三里、绝骨等穴。尤佳予与人按此等穴。皆酸疼故也。

治白虎病。凡丈夫妇人。皆有此病。妇人因产犯之。丈夫眠卧犯之。其病口噤而手拳。

气不出。灸脐中。七壮。

卷十

伤寒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也。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治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

刺大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针。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井俞。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

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先取然谷后取太溪(皆先补之)

资生经云。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治温病。穴颞灸阴毒伤寒法。其状不躁。不渴。唇青。腰背重。咽喉及目睛痛。心腹烦疼。舌缩面青吃噫气喘。呕逆冷汗。向暗不语。

以生葱约十余茎。去根粗皮。颠倒纸卷。径阔二寸。勿令紧。欲通气。以快刀切。每一饼子高半寸。安在脐心。用熨斗火熨葱。软易之。不过十余次。患人即苏。后服正气药。

灸结胸伤寒法。其状胸满短气。按之即痛。或吐逆满闷。或大便不通。诸药不能救者。

以巴豆七粒和皮。肥黄连七寸。去须。同捣烂作一丸。安在脐心上。以手按之。稍实。

捻艾皂子大于药上灸。甚者。不过三五壮立愈。续用补药一二日。若病半月。微有气皆疗。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葱熨法。

以葱用索缠如盏许大。切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 。先以火 。一面令通热艾。勿令灼人。及以热处。搭病患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熨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患当渐醒。手足温。有汗则瘥更服四逆汤辈。温其内。万万无忧。王氏云。予伯兄病伤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复可入。用此遂瘥。集贤校理胡全夫。用此拯人之危。不可胜数。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穴巨阙 上脘 胃脘各灸五十壮。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

治伤寒若病者。三四日以上。

宜先灸胸上二十壮。又灸颞 二穴。又灸风池二穴。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又灸肝愈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

资生经云。凡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问亦云病甚者。

为五十九刺。所以泻诸阳胸中胃中四肢五脏之热也。若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可刺太泉。

未满五日。禁针。然而千金于头痛身寒热病。乃灸巨阙上中脘三处。岂亦是阴证耶。其状盖云。或涩涩欲守火是也。医者当辨之。

治热病。卒心中懊 。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 痛。实则支肿。虚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气遗溺。穴通里疗天行伤寒。 穴中脘治伤寒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常湿。不能食。穴膈俞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一作喜)惊及掌热。胸痛。口热咽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眼痛。穴少冲治伤寒余疾。皮肤干燥。穴曲池治热病先不乐数日。穴通里治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穴鱼际 阳谷治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穴尺泽治头身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穴肾俞治气热身热。气喘寒热口干。身热喘息。目急痛。善惊。穴三间治热病。寒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穴鱼际治热病烦心。闷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舌本痛。穴中冲 少冲 关冲 劳宫大陵 阳溪 天 间使治热病。烦心喜哕。胸中澹澹。喜动而热。穴间使治烦心喜呕。穴巨阙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穴曲泽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强痛。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

虚则生疣。小者如疥。穴支正 少海治振寒颈项痛。穴天井治热病挟脊痛。穴委中治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噎。鼻鼽出清涕。穴风门王氏云。阴毒沉困。药饵难为工。但灸脐中三百壮。艾如半枣。手足不暖。不可治也。

或心迷耳聋叫不应。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汤。救数人矣。若复渴。则煎五苓散与服。或煎人参汤。服皆效。又云。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服。而不消也。

治伤寒结胸。穴支沟 间使 行间治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俱浮。穴合谷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心下痛不可忍。穴中脘 气海治伤寒小腹上有气冲者。穴天枢 气冲 三里 三阴交治伤寒手足逆冷。穴大都 内庭 太溪 行间治伤寒交汗不出。穴风池 侠溪 鱼际 经渠 内庭治伤寒胸中热不已。穴大杼 风门 中府 缺盆治伤寒胃中热不已。穴中脘 三里 上廉 下廉 气冲治伤寒四肢热不已。穴云门 肩委中 腰治急食不通。并伤寒水结。穴三间 合谷 承山治阴证伤寒。四肢厥冷。腹痛吐利。身强烦躁自汗。脉沉细。或面赤。

凡三阴中寒皆灸之。穴陷谷。灸三七壮。体温脉通汗出效。不尔。再灸加艾倍之。

治卒得食病似伤寒。其人但欲卧。七日不疗。杀人。又按其脊两边。当有陷处。正灸陷处两头各七壮。则愈。

治伤寒始得一二日。

上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炷益良。用之验。大椎平肩斜齐。高硕者是也。

仍不得侵项分取之则非也。上接项骨。下齐肩。在椎骨节上是。余穴尽在节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厘。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黄帝针灸经。

治断温病。令不相染着。及治时气瘴疫。

上用蜜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

治阴毒伤寒灸法。

用干艾叶捣熟去灰。作艾炷。灸脐下一寸三分。名气海。二寸丹田。三寸关元。五十壮至二三百壮。以手足渐温。人事稍苏为可治。

治阴证伤寒灸法。

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二寸丹田。

三寸关元。皆可灸。

治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砚子骨尖上三炷。男左女右。

治伤寒热盛烦呕。穴大椎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穴悬厘 鸠尾治时气病起。诸复劳灸法。

男初觉。便灸阴三七壮。若已尽。甚至百壮即愈。眼无妨。阴道疮复常。

治伤寒热甚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为头上五行。以克越诸阳之热也。穴大杼 膺俞缺盆肾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冲三里 巨虚 上下廉(此八者。泻胃中热也) 云门巨骨 委中 脑空(此八者以泻四肢热也) 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背之左右。故病甚者。当刺之。凡刺之法。吸则纳针。得气则泻。勿令迟缓。起似发机。故针经曰。热者疾之。

刺热病汗不出。夫伤寒热病汗不出者。荣卫不交。阴阳不和。故汗不出。当刺腹结。腹舍通其经络。和其阴阳。令汗得出。

手阳明有商阳、合谷。手太阳有腕骨、阳谷。足少阳有侠溪。足阳明有厉兑。手厥阴有劳宫。

凡此七穴。皆刺热病汗不出。随经辨脉。调其阴阳。合其荣卫。令得汗出。又十二经之荣。皆治身热。为主身热皆南方火。故经曰。荣主身热。皆可刺也。

刺伤寒结胸痞气。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皆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包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胃中结痞。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腕中腕下腕。应痞结而泻之。

治伤寒三阳头痛法。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而取之。

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 穴腕骨 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 穴合谷 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 穴阳池 丘墟 风府 风池 以上数穴。刺三阳之头痛法也。

治伤寒三阴腹痛法。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随经取之。

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 穴太冲 太渊 大陵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心胞。刺 穴太溪 大陵如脉细沉。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 穴太白 神门 三阴交以上数穴。刺三阴腹痛之法也。

灸少阴原救脉法。

治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太溪者。足少阴肾之原。少阴病属水。阴气太盛。阳气不得营。故泻阴补阳。阴毒伤寒。体沉四肢俱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脉属少阴故同法泻阴补阳也。

辨伤寒药附针灸法。

伤寒经与表合。针与药自汗出。遂漏不止。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伤寒经与里合。

灸太溪七壮。与通脉四逆汤。此太阳少阴表里之法。故表可针太阳也。里可灸少阴也。

伤寒刺期门。

太阳病头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穴。

头痛冒眩。太阳经病。可发汗。心下痞满。邪传里也。不可发汗。刺肺俞夺其邪气。二穴皆在太阳经也。是高下之刺也。妄发其汗。内亡津液。传属阳明。故谵语不止。未太实者。当泻肝经。刺期门。恐传入于脾胃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从刺期门。腹满谵语。太阴阳明经也。脉浮而紧。肝脉也。故夫乘妻名曰从。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发热。啬啬恶寒者。肺病也。大渴者。上焦有热也。自汗者。表虚也。小便利者。里和也。

妻来乘夫。名曰横。当刺期门。

灸伤寒咳逆法。

十便良方云。有患霍乱吐痢者。垂困。忽发咳逆。半日之间。遂至困。始有人云。有灸咳逆法。凡伤寒及患疾得咳逆。皆为恶候。投药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咳逆已定。其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灸左。女灸右。只一处。火到当即瘥。若不瘥。则多不救矣。

治脉微细不见。一时无脉者。

以圆利针。刺足少阴经复溜二穴。在内踝上二寸陷中。针至骨顺针往下刺之。候回阳脉生大。乃出针。

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穴中脘治热病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痛。穴刺陷谷。足先寒上至膝。乃出针。

治伤寒气热身热喘。穴三间治伤寒过经不解。刺足厥阴经期门二穴。使经不传。凡治伤寒。辨其足三阴三阳经。审而刺之。仲景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此之谓也。

伤寒头痛

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穴温溜治热病头痛。身热引目外 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而赤皮痛。穴悬颅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穴悬厘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穴少泽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穴神道 关元治头痛食不下。穴三焦俞治热病先头重项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穴太白治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穴温溜治痛头。穴鱼际 液门 中渚 通里治头痛。穴天池治头眩痛。穴支正治头痛颠颠然。穴通里治头痛汗不出。穴鱼际资生经云。治伤寒头痛药多矣。惟浓煎五苓散服。必效。不必针灸。予屡与人。皆效故也。

治头痛。穴风池

伤寒寒热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身热。项强。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生疣痂。穴少海 支正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心澹善惊。手清。逆气呕唾。肘 善摇。头颜清。汗不过肩。穴曲泽治气热身热。寒热。口干。喘息口急痛。善惊。穴三间治寒热项适历。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木不举。穴肩贞治伤寒余热不尽。穴曲池治寒热好呕。穴商丘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穴中府 膈俞(又云。膈俞主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当湿。不能饮食)

治寒热凄索。气上不得卧。穴支满 肩井 关冲治寒热掌中热。穴列缺治伤寒振寒。颈项痛。穴天井治振寒而欠。穴冲阳治身热恶寒。穴后溪治伤寒热盛烦呕。穴大椎

寒热

治骨寒热。汗注不止。穴复溜治寒热解散。淫泺颈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穴至阳治身解寒淫泺。 酸不能久立。穴光明治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穴哑门治洒淅寒气。穴陶道 神堂 风池治洒淅畏寒。厥逆。穴阴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穴鱼际治发寒热。穴浮白治头重身热。穴肾俞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穴颅囟治身热。穴太白 阳纲治身体烦热。穴曲差治劳疾羸瘦。体热。穴脑空治寒热喘满。穴肺俞治寒热胸膈满。穴天池治乍寒乍热。穴少冲治寒热。穴神道 少海治振寒。穴胆俞治洒淅振寒。穴临泣治虚热洒淅。毛竖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头痛甚。汗不出热烦心。少气不足。穴鱼际治寒热骨痛。穴膈俞治身寒热。穴天突治身寒热。引项强急。穴脑空治寒热。穴飞扬 光明治脏腑积聚。心腹满。腰背痛。饮食不消。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穴三焦俞。随年壮。又胃脘穴灸百壮。乃灸至千壮止。

治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穴脾俞。并椎三穴。各灸七壮。

治盗汗。寒热恶寒。穴肺俞(随年壮。针五分)。阴都百壮。

治多汗寒热。穴玉枕。五十壮。

治三焦寒热。穴小肠俞。灸随年壮。

治膀胱三焦津涎下。大小肠寒热。赤泄。洞痢。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穴三焦俞。灸五十壮。

治身体腰脊如解。及治寒热。

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尾窍骨也。以年为壮数。视背椎陷者灸之。举背肩上陷者灸之( 穴也)。两季胁之间灸之(章门穴也)。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阳辅穴也)。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侠溪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经阙其名)。 下陷脉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后灸之(昆仑穴也)。膺中陷骨间灸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阳池穴也)

脐下三寸灸之(关元穴也)。灸毛际动脉灸之(气冲穴也)。膝下三寸分间灸之(三里穴也)。

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冲阳穴也)。巅上一寸灸之(百会穴也)。

治身体腰脊如解。穴涌泉

伤寒热气

治腹痛而热。穴行间治腹中热。穴中极治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少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间三寸灸之。

治身体热腹痛。穴气冲治腹中热。喜渴涎出。是蛔也。手持之物令得移。穴刺中脘穴。亦不可容易针治腹中大热不安。穴气冲治寒热入腹。穴关元治久冷。穴天枢灸百壮。

治腹寒。穴阴陵泉 三阴交治腹中寒热。穴隐白疗热风冷痹。穴下廉治寒热。穴上关治寒热。亦主下部寒热。穴飞扬治寒热。穴哑门治乍寒乍热。穴少冲治但是积冷虚乏病。穴宜灸关元。

治脏腑久积冷气。心腹胀满。穴三里治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穴天枢治冷气。穴中极治冷气。穴漏谷 会阳治六腑气寒。不嗜食。穴下脘治冷气上冲心。穴气海治腹中寒。冷气胀满。穴隐白治上气冷发。腹中雷鸣。穴太冲治结气寒冷。穴太仓。灸百壮。

治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也。穴关元。灸百壮。

治心下寒。穴商丘治心寒冷气上。穴鸠尾。少冲商丘龙颔灸百壮。

治寒厥惊狂。穴阳交治腹寒气满。穴冲门资生经云。五劳六极。复生七伤。变生七气。积聚坚牢如杯。留在腹内。心痛烦冤。不能饮食。时来时去。发作无常。寒气为病。则吐逆心满。热气为病。则恍惚闷乱。长如眩冒。又复失精。宜服和剂局方七气汤。若冷气忽作。药灸不及。只用大针。微刺诸穴与疼处。须臾即定。神效。

治胃中热。穴三里。灸三十壮。

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穴水道。灸随年壮。

身寒痹

治身常湿。穴鬲俞治身湿。穴丰隆治身湿。摇时时寒。穴曲池 列缺治卒痹病。引膑下节。穴曲泉治膝股重。穴合阳治身湿痹不能行。穴漏谷治湿痹支肿。髀筋急 。颈痛。穴悬钟治髀枢痛。膝胫骨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穴绝骨治身痹淅淅振寒。穴临泣治骨痹烦满。穴商丘治身体不仁。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

治痿厥。身体不仁。少气湿肿膝肿。穴中封治缓纵痿痹。 肠疼冷不仁。穴风市治寒气在分肉间。痛苦痹不仁。穴中渎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穴阳关治酸痹不仁。身重。穴绝骨治冷风湿痹。穴环跳治湿痹。穴条口治寒湿内伤。穴下治风湿痹。穴委中治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穴下廉。灸疮瘥。冷痹即已。

治痹走胸背。穴鱼际治冷痹。胫膝疼。腰脚挛急。足冷气上。不能久立。有时厌厌嗜卧。手足沉重。日觉羸瘦。

名复连病。令人急无情。常愁不乐。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当穴灸悬钟、绝骨。随年壮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若年月久更发。根据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七壮。

资生经曰。虚损论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劳。五劳既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即生六极。

一曰气极。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外受邪气。多寒湿痹。又曰五劳六极七伤。七气积聚变为病者。甚则令人得大风缓急。湿痹不仁。偏枯筋缩。四肢拘挛。令人无子。

治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厥痹者。厥气上攻腹。取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也。穴会阴 太渊消泺 照海治足大指搏伤。下车 地。适臂指端伤。为筋痹。穴解溪治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穴巨虚 下廉治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穴条口治膝寒。痹不仁。痿不屈伸。穴髀关治肤痛痿痹。穴外丘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穴阳陵泉治腰胁相引痛。髀筋 。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穴环跳治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穴至阴治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穴三阴交治胸痹引背时寒。穴间使治痹心痛。穴天井治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穴临泣治胸痹心痛。穴膻中忌针治胸痹满痛。穴期门

自汗

治多汗。穴玉枕治汗出。穴膈俞治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穴曲肘横文灸五十壮。长平灸五十壮。

治头项痛。历节汗出。穴飞扬 涌泉 颔厌 后顶治疟多汗。穴昆仑治温疟汗出。穴然谷治骨寒热。汗注不止。穴复溜治心痛汗出。穴大敦治汗出。穴缺盆治风汗出。穴中府治汗出而寒。穴少商治汗出。穴冲阳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螈 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穴列缺 曲池治汗出寒热。穴五处 攒竹 正营 上脘 缺盆 中府治汗出衄血不止。穴承浆治汗出而呕 。穴百会治热病汗出。目厥足清。又治汗不出。厥。手足清。穴大都治寒热无所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穴复溜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治汗出。穴列缺 肺俞 心俞治多汗疟病。穴 。灸五十壮。

汗不出

治胸满短气不得汗。皆针补手太阴。以汗出。

治疟寒汗不出。穴少泽 复溜 昆仑治风疟。汗不出。穴偏历治疟寒热。汗不出。穴少泽治 疟振寒热。汗不出。穴上星治头痛风汗不出。穴哑门治心中烦满。汗不出。穴心俞 曲差治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穴陶道治振寒汗不出。穴胆俞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穴命门治身热汗不出。穴上脘治汗不出。穴至阴 鱼际 曲泉 侠溪 中膂俞治风汗不出。穴偏历治手足烦热。汗不出转筋。穴窍阴治汗不出。穴命门。肺俞治汗不出过肩。穴曲泽治汗不出不过眉。穴曲泽治汗不出。穴鱼际治热病汗不出。腹中积癖。默默嗜卧。四肢怠惰。不欲动。身常湿。不能食。食则心痛周痹身皆痛。穴鬲俞

伤寒无汗

疗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目眩烦心。四肢肿。穴大都治热病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又云。及主热病。烦满欲呕哕。胸胁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小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喜渴。口中烂。掌中热。欲呕。

穴劳宫治臂厥热痛。汗不出。穴孔最(皆灸刺之。此穴可出汗)

治热病汗不出。穴经渠 阳池 阳谷 合谷 前谷 内庭 后溪 腕骨 支沟 厉兑冲阳 解溪治热病汗不出。穴中冲治烦满汗不出。穴命门 膀胱俞 上脘 曲差 上星 陶道 天柱 上 悬厘 风池治下部寒热。汗不出。体重。穴飞扬治汗不出。凄厥恶寒。穴玉枕 大杼 肝俞 心俞 鬲俞 陶道治腹足清。寒热。汗不出。穴光明治身热头痛汗不出。穴曲泉治头痛甚不出汗。穴鱼际治气鬲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身痛。穴尺泽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穴液门 中渚 通里治伤寒温病善摇头。颜青汗不过眉。穴曲泽治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穴委中治热病汗不出。穴孔最可(灸三壮。即汗出)

治热病汗不出。穴陷谷 厉兑 鬲俞 中渚 大都 支沟 阳谷 腕骨 前谷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烦心不欲食。穴悬颅治热病汗不出。头偏头。烦心不欲食。穴悬厘治热病汗不出。穴治伤寒。汗不出脊强。穴大杼治热病汗不出。暴痹喘逆。心痛呕吐。穴经渠治热病汗不出。穴商阳治热病汗不出。掌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头痛如破。穴中冲治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穴太溪治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头痛。穴风池治热病汗不出。臂膊腋肿。喜笑不休。心悬若饥。喜悲泣惊恐。目赤。小便如血。呕逆狂言不乐。穴大陵治热病汗不出。卒狂。虚则痿痹。坐不能起。实则足 热。膝痛。身体不仁。善啮颊。

穴光明治热病汗不出。胸满颈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喝。穴天池治热病汗不出。穴 天牖 风池 上星治热病汗不出。而苦呕烦心。穴承光治热病汗不出。穴天柱 风池 商阳 关冲 液门治热病。胸中澹澹。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小腹满。螈 。心疝满不得息。穴巨阙治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聋无所闻。穴阳谷治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气谵言。穴解溪

伤寒呕哕

治伤寒烦心。喜呕。心腹胀噫。烦热。鬲中不利。穴巨阙治热病烦心。喜呕。胸中澹澹。穴间使治伤寒。寒热头痛呕衄。穴温溜治汗出而呕痉。穴百会治寒热好呕。穴商丘治伤寒热盛。烦呕。穴大椎治头身热赤欲呕。穴肾俞治热病烦满呕哕。穴劳宫治伤寒逆气呕吐。穴曲泽治伤寒呕逆。噫哕。鬲中气闭塞。穴温溜(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治伤寒呕逆。若气自腹中起。上筑咽喉。逆气连属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气先虚。逆气上乘于胃。与气相侔。不止者难治。谓之哕。

穴灸中脘关元百壮。未止。灸肾俞百壮。宜茱萸丸。此用方论。哕者。俗云。咳逆也。

针灸者。当以此求之。

疟论

(附论)

治疟病灸刺法论曰。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

刺中出血。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恶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刺足少阳。足阳明疟。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脚趺上。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饮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呕。呕已乃衰。

即取之。足少阴疟。令人吐呕甚。久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疟。

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小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治温疟寒疟。疗疟久不愈。穴 。

治温疟 疟。穴腰俞 中脘治 疟。穴鬲俞 命门 太溪治暴疟。穴阴跷治寒疟。穴上廉治疟寒热。唇口干。身热喘。目急痛。穴三间治疟发寒热。头重烦心。穴至阴治寒热 疟。穴液门 合谷 陷谷 天池治发寒热。疟久不愈。目视KT KT 。穴偏历治 疟久不愈。穴大椎治 疟久不愈者。烦满少气。悲恐畏人。臂酸掌热。手握不伸。穴少府治 疟寒热洒淅。穴陶道治寒热 疟。腰腹相引痛。穴命门治疟日西发(又云治疟日发)。穴足临泣治久疟。穴太溪 照海 中渚治久疟振寒。及腋下肿。穴丘墟治疟。穴陷谷治 疟色苍苍振寒。小腹肿。食怏怏。绕脐痛。足逆冷。不嗜食。身体不仁。太息。穴中封治 疟寒热。目眩头痛。暴得耳聋。穴液门治 疟头痛烦闷。穴腕骨治寒热 疟口干。穴商阳治温疟。穴 中腕 白环俞治寒热疟。穴上 偏历治寒疟。唇焦口干。气喘。穴三间治 疟寒热。穴脾俞资生经云。有人患久疟。诸药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疟闻之。亦灸此穴而愈。盖疟多因饮食得之。故灸脾俞自效。

治寒疟不嗜食。穴内庭 厉兑 公孙治疟寒热。喜惊不欲食。穴京骨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穴神门治身寒热疟病。心下烦满。气逆。穴合谷 阳溪 后溪 阳池 阴都治寒疟。穴天枢治寒疟呕沫。喜笑纵唇口。穴列缺治 疟振寒。腹满烦心。善哕唾味。唇干。引饮不下。膨胀。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治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胀。穴经渠治温疟 疟。穴大椎 腰俞治疟。头项强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穴大杼治 疟。穴百会 前谷 风池 神道治 疟振寒。热汗不出。穴上星治风疟汗不出。穴偏历治疟寒汗不出。穴少泽 复溜 昆仑治疟先寒。洒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穴冲阳治疟多汗。又云。主疟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脱。项似拔。穴然谷 昆仑治疟寒热。穴列缺(又云。主疟甚热)后溪 少泽 前谷治疟咳逆心烦不得卧。寒热。穴太泉 太溪 经渠治乍寒乍热疟。穴大陵 腕骨 阳谷 少冲治疟振寒。热盛狂言。穴天枢治疟多寒少热。又治疟闷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穴大钟治寒疟腹痛。穴商丘治疟背振寒。项痛。引肘掖腰痛少腹痛。四肢不举。穴少海治疟甚苦寒。咳呕沫。穴阳溪治疟不嗜食。恶寒。穴厉兑 内庭治疟振寒。寒栗鼓颔。穴小商治 疟热。穴商丘 神庭 上星 百会 完骨 风池 神道 液门 前谷 光明 至阴大杼治疟身热。穴阴都 少海 商阳 三间 中渚治疟身热。穴列缺治疟胁痛不得息。穴阳谷治疟足痛。穴侠溪治疟从脚 起。穴冲阳 束骨治狂疟头眩。痛痉反折。穴飞扬治疟面赤肿。穴温溜治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穴天井治疟病。穴天府治风疟。穴 支正 少海治 疟少气。穴三里 陷谷 侠溪 飞扬王氏云。夫疟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 疟(素问云。 犹老也。亦瘦也。杨上善云二日一发为 疟。其说与素问千金异)。疟有数名。先寒后热。曰寒疟。先热后寒。曰温疟。

热而不寒曰瘅疟。多寒曰壮疟。久不瘥曰劳疟。久不断曰老疟。时行后变成疟。曰瘴疟。病结为 瘕曰疟母。以至肝肺脾肾心胃亦皆有疟。或每日发。或间日发。或作稍益晏。或作日益早。素问千金等方。论之详矣。治疟之方甚多。惟小金丹最佳。予尝以与人。皆效。然人岂得皆有此药哉。此灸之所以不可废也。乡居。人用旱莲草捶碎。宜用手掌大(四指阔也)。

当两胁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况于灸乎。故详着之。

治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及看两舌下有紫肿红筋。亦须针去血。效。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治肝疟。穴刺足厥阴见血。

治心疟。穴刺手少阴。

治脾疟。穴刺足太阴。

治肺疟。穴刺手太阴阳明。

治胃疟。穴刺足太阴阳明横脉出血。

治肾疟。穴刺足少阴太阳。

治五脏疟。尺泽二穴。各灸三壮。发时灸。

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未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

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又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灸艾炷和黍米粒。若觉小异。即灸百会三壮。若后更发。又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以足踏地。以线围足一匝。中折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七壮。炷如小豆。又灸风池二穴三壮。又正头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起从乳向下灸度。随年壮。男左女右。

治 疟。穴上星主之。灸七壮。先取 。从取天牖风池。疟日西而发者。临泣主之。

灸七壮。

治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穴飞扬。灸七壮。

治疟多汗。腰痛不得俯仰。目如脱。项如拔。穴昆仑。灸三壮。又大开口。度上下唇。

以绳度心头。灸此度下头百壮。又灸脊中央五十壮。遇发时灸二十壮。

治热多寒少。又云。疟闷呕甚。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穴太溪治疟。穴刺足少阴血出愈。

治疟寒热。穴合谷 阳池 侠溪 京骨治疟病。医不能救者。以绳量病患脚。围绕足跟。及五指匝讫。截断绳不用。所量得绳置项上。着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则定候。看复恶寒。急灸三十壮则定。

此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法神验。男左足。女右足。

治瘴疟服药后。穴灸大椎三四十壮。无不断。若先寒者。将欲寒者。预前以炭火安床下令背暖。并取鳖甲末一方寸匕。暖酒和服。至发时。令得三服被覆。过时无不断。此是陶氏法比欲寒时但以火灸其背。亦乃即瘥者。纵发亦轻。效验。

治疟。从手发者。灸三间。三年 疟欲发。惨惨则下火。从腰发者。灸肾俞百壮。

治疟疾久不愈。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亦可。

治疟疾。穴灸大椎百会。各随年壮。

黄胆

治黄胆。穴脾俞 胃脘 太溪治黄胆一足寒。一足热。喜渴。及舌纵烦满。穴然谷治黄胆热中喜渴。穴太冲治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少气。身体重。膝内廉内踝前痛。穴中封 五里治黄胆腹满不能食。穴脊中治黄胆喜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穴脾俞治黄胆目黄。穴劳宫治目黄振寒。穴中脘 大陵治黄胆。穴脾俞疗腰身黄。胀满。腹肚泻痢身重。四肢不收。黄胆。邪气积聚。腹痛寒热。穴脾俞疗身黄羸瘦。穴章门治马黄。黄胆等病。穴黄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

治马黄。黄胆。上龈里穴。正当人中及唇。针三 。

治马黄。黄胆。四时等病。上 穴。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 。

治黄胆。舌下穴。侠舌两边针。

治马黄黄胆。寒暑瘟疫。唇里穴。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龈。针三 。

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穴颞 。针灸。

治马黄黄胆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侠人中穴。火针。

治马黄急疫。侠承浆穴。

治马黄黄胆急疫等病。穴巨阙。灸穴七壮。

治马黄黄胆。穴上脘。灸七壮。

治马黄黄胆。男阴缝穴。拔阴反向上灸。若女人玉门是穴。男女针灸无 。

治头中百病。马黄黄胆。穴风府。针灸之。

治马黄黄胆。热府穴在第二节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治马黄黄胆。寒暑诸毒。穴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脚后跟穴。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

治黄胆。通治百毒。穴肺俞(灸)

治马黄。黄胆寒暑疫毒。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

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颊里穴。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颊两边同法。

治马黄黄胆。KT 石子头穴(还取病患手。自提臂从腕中太渊绞向上一尺接白肉际。灸七壮)

治黄胆。乳孔穴。度乳至脐中屈筋头骨是。灸百壮。

治马黄瘟疫。穴太冲。针灸随便。

治伤泡身黄。穴章门治三十六黄确应用俞穴处。穴肝俞 心俞 脾俞 肺俞 肾俞 胆俞 小肠俞 胃俞大肠俞膀胱俞 风门 百会 接脊一穴。在背当中心。天窗 明堂 神庭 风府 风池 玉枕承浆 太阳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下脘 胃脘 阴倍二穴。在胃两旁各一寸半。章门手太阳 手阳明 劳宫 三里 上廉 下廉 承山 绝骨 足阳明 太冲 伏兔 气海丹田 关元 曲骨 魂舍 玉泉。

治黄胆。穴手太阳。灸随年壮。

资生经云。五苓散治疸病发渴立效。瘀热在里。身黄肿。煎茵陈汤下。服此不效。方可针灸。

治黄胆。穴鱼际。灸七壮。

治瘅善哕。气走咽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难。嗌中肿痛。吐血。口中热唾如胶。

穴太溪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