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水
从肺闭得之,盖肺主诸气而行水道,肺闭则水不下行而泛滥皮肤,状与风水相似,但不恶风为异。
防己茯苓汤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服。
崔氏疗大腹水肿,上气,小便赤涩,颈脉动,不得卧方
苦葶苈(五两,炒黑色) 杏仁(二两,炒令色黄) 大枣(四十枚,饭上蒸去皮核)
先捣葶苈一百杵,再另捣杏仁三百杵,总和枣膏捣烂,丸如枣核大,空心服八丸。日晚食消,更服五丸,米饮下。三日后平旦服五丸,晚服三丸。
葶苈散(《圣济》) 治十种水气,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肿,气息喘急,眠卧不安,小便渐涩,腹胀气闷,水不入口,命垂绝者。
椒目(微炒,三两) 猪苓 泽泻(四两) 牵牛 苦葶苈(炒,六两)
加姜、葱煎三钱,酒半盅冲服。良久吃葱白粥一碗,酒一盅,面东热服,百日消尽。
白前汤
白前(二两) 紫菀(二两) 半夏(五合) 泽漆根(三两)
水一斗,内药志水痕后,加水七升,微火煎令至痕边,去滓内药六种∶
白术(二两) 吴茱萸(五合) 桂心(三两)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栝蒌(五合)
微火煎取三升,分三服,小盒饭利,或溏下,勿怪,气即降,肿即减。
海藻散治男子妇人通身浮肿,喘闷不便。
海藻 大戟 大黄 续随子(去壳,各一两)
锉碎,好酒二盏,净碗内浸一宿,取出晒干,后用白牵牛(头末一两、)滑石(半两、)甘遂(麸炒黄,一两)青皮(去白、)橘红(各半两、)肉豆蔻(一个,)共前药一处为细末,每服二钱,平明淡茶清调下,至食时取下水二三行,肿减五六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肿消,忌盐、鱼肉百日。小儿只用一钱,五岁以下用半钱,孕妇不可服。
石水
从膀胱不利得之。四肢瘦,腹大肿,是其症也。王太仆云∶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利,则溢而为水也。亦名里水,其根在少腹是也。
鲤鱼泽漆汤
鲤鱼(重五斤者一头,以水二斗煮汁,去鱼) 泽漆(五两) 茯苓(三两) 桑白皮(三升)泽泻(五两)
将后四味,内鱼汁中煮取四升,去渣,分四服,小盒饭利,渐消也。忌酢物。《千金翼》有赤小豆、甘草、麦冬、人参、生姜。一方无泽漆,有赤小豆、白术、陈皮、葱白。
《千金》疗膀胱石水,腹肿四肢瘦方
桑白皮(六两) 射干 茯苓 黄芩(各四两) 泽泻(五两) 白术(四两) 泽漆(一升)防己(一两) 大豆(三升)
水五斗,先煮大豆取三斗,去滓澄清,取汁一斗,下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禹功散张子和云∶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滥,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治之,故名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 茴香(一两,炒为末)
每服一二钱,以生姜自然汁调下,当转下气也。
肾水
肾为水脏而元阳寓焉。肾虚阳弱,水无所制而泛滥,肢体浮肿,咳嗽喘急,腰重足冷,小便不利,或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金匮》加减肾气丸不效。
金匮肾气丸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 山萸肉 山药 丹皮(各一两)熟地(四两)
为末,和地黄膏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
胀满统论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噫者,肾胆同逆,三焦不行,气蓄于上也。
三阳盛入于阴,病 胀而头痛,言三阳之邪盛也,盛则满,满则溢,而入于阴之分矣。
夫头为阳,腹为阴,阴病故腹胀满也。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腹胀属脾胃肓膜之间者,则饮食亦少。其气亦壅塞于五脏,则气促急不食而病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腹胀满气不通者,加浓朴以破滞气,腹中坌闷。此非腹胀满,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是知气结而胀,宜浓朴以散之。气散而胀,宜芍药以收之。
脾胀
湿气归脾,壅塞不行,其脉濡,其体重,其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畅。经云∶诸湿肿满属于脾。又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跗肿是也。又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即为水胀是也。
小温中丸治脾虚肝实,不能运化,不可下之。
陈皮 半夏 神曲 茯苓(各一两) 白术(二两) 生香附 针砂(醋炒红,各一两五钱)苦参(炒) 川连(炒) 浓朴(各半两) 甘草(三钱)
为末,醋水各一盏打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术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一汤吞下。虚甚加人参一钱。病轻者服此丸六七两,小便即长,病甚者服一斤后,小便如常。
胃苓汤和脾胃,去湿消胀。
苍术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官桂(五分)
加姜煎。
禹余粮丸(《三因》) 许学士、朱丹溪云∶此乃治膨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置新铁铫上,入炭火中,烧与铫子一般红,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铜器内煮干为度。置铫中上炭火中烧红,倾净砖上,候冷研极细)
以上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加入下项∶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蔻(炒) 茴香(炒) 蓬术 附子 青皮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各半两)
为末,入前末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白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二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肝胀
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
左金丸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粥为丸,椒目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按∶缪刺论谓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是火逆之外,又有血滞一症,火无形,以苦辛平之,血有形,故以利药行之。
(新定)
赤芍 生地 归尾 桃仁(各一钱) 红花 香附(童便浸,二钱) 大黄(酒浸,一钱五分) 丹皮 青皮(醋炒,各八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