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症
挛皆属肝,经云∶肝主身之筋膜故也。有热,经云∶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是也。有寒,经云∶寒多则筋挛骨痛。又云∶寒则筋急是也。有湿热,经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是也。有虚,经云∶脉弗荣则筋急,屈伸不利。
仲景云∶血虚则筋急是也。
治案∶杨吉老治歙丞张德操内筋挛,脚不得屈伸,逾年,动则令人抱。杨吉老云∶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治筋极养血地黄丸(春夏服之。)
熟地 蔓荆(各一分) 山萸 黑狗脊(炙) 地肤子 白术 干漆 蛴螬(炒) 天雄 车前子(各三分) 萆 山药 泽泻 牛膝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
治筋痹肢节冷痛,羚羊角汤(秋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独活(各一两三钱半) 白芍 防风 川芎(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治寒冷湿痹,留于筋脉,挛急不能转侧,乌头汤方(冬服之。)
大乌头 细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七分) 干姜 茯苓 防风当归(各一两) 独活(一两三钱五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卷七
咳嗽统论
经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盖有自外而入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有自内而发者,七情饥饱劳伤是也。风寒诸气,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受邪,内从其所合则咳者,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触于肺亦咳,此自内而发者也。然诸气所感,有不为嗽者,病邪特甚,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所伤,亦有不为嗽者,病邪尚浅,上留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嗽为轻,而杂病以嗽为重也。
咳嗽一症,其因实多。辨证不明,妄投希效,亦安赖有医治哉。当按昔贤所述,如咳嗽有风寒、有火、有劳、有痰、有肺胀。风寒者,鼻塞声重,恶风寒是也,宜发散行痰。又有咳喘声哑,或咽痛遇冷则发者,此谓寒包热也,解表则热自除。肺中有痰者,遇冷亦发,宜解表豁痰。火郁者,咳多痰少,面赤焦烦是也。劳者,盗汗出,痰多唾红,作寒热是也。痰者,咳动便有痰,痰出咳止是也。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声重是也。丹溪以上数条,合而观之,参之居养,合之气体,虽有不中,亦不远亦。
治嗽最要分别肺之虚实,痰之滑涩,邪之冷热,及他脏有无侵凌之气,六腑有无积滞之物。
虚者人参、黄 之属补之,使气充则脏自固。实者葶苈、杏仁之属泻之,使邪去则肺自宁。
痰滑者,南星、半夏之属燥其湿。痰涩者,栝蒌、杏仁之属润其燥。寒者,干姜、细辛温之。
热者,黄芩、栀子清之。气侵者,五味、芍药收其气,使不受邪也。积滞者,枳实、栝蒌逐其客,使无来犯也。
冷嗽
冷嗽者,身受寒气,口饮寒浆得之。盖肺主气,外合皮毛,而其经内循胃口,故外内得寒,皆能伤之。经云∶形寒饮冷,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也。其症呼吸不利,呕吐冷沫,胸中急痛,恶寒声嘶,得温则减,得寒益甚。
仲景小青龙汤散外寒,蠲内饮。
麻黄 芍药 干姜 炙甘草 细辛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升半)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散寒蠲饮之神剂。东垣云∶肺寒气逆,则宜五味子同干姜治之。有痰者以半夏为佐。
按∶
《金匮》浓朴麻黄汤,加浓朴、石膏、杏仁、小麦,减桂枝、芍药。《圣济》干姜汤,加紫菀、杏仁、减芍药、细辛、半夏。《外台》羊肺汤,加款冬、紫菀、白前,食茱萸,减麻黄、芍药、半夏。《易简》杏仁汤,加人参、茯苓、杏仁,去麻黄。其干姜、五味、甘草则四方如一辙也。盖本一青龙而各有裁制耳。
加减麻黄汤
麻黄(去节,一两) 桂枝 炙甘草(各半两) 陈皮 半夏(各七钱)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微妙另研)
上细锉,每三钱,紫苏七叶,生姜四片,煎服。
三拗汤
麻黄 杏仁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生姜三片,煎服微汗愈。深师有细辛。《外台》加桂枝,名小投杯汤。《和剂》加苏子、茯苓、桑皮,名华盖散。
《圣济》饴糖煎
饴糖 干姜(炒,一两半) 豉(炒,二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上分二剂,煎去滓,入饴糖,干姜末服。
按∶咳嗽经年不愈,余无他症,服药无效者,得三拗汤恒愈。多用清凉,屡发屡甚,别无热症者,得饴糖煎遂瘥。不可不知也。《局方》于麻黄、杏仁、甘草中,加阿胶、贝母、桑叶、知母、款冬、半夏,盖杂清润于辛温之内,凡阴虚邪伏者,服之最宜,名款冬花散。
热嗽
热嗽有久暴之异,暴者时热伤肺也,肺象金而恶热,得之则脉数,气促,口渴,胸膈不利,咽喉肿痛。子和云∶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乳子每多有之。久者风寒不解,久而化火,肺受火邪,气从火化,有升无降,其候咳唾痰浊,烦热口渴,或吐脓血,甚者身热不已,则成肺劳。
六味竹叶石膏汤
石膏( ) 淡竹叶 桔梗 薄荷叶 木通 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又治热嗽,诸药不效者方
人参 石膏 甘草 半夏 麦冬 知母 五味 杏仁 枇杷叶
水煎服。
按∶五味子治嗽,新病惟热伤肺者宜之。若风寒所客,则敛而不去矣。久病气耗者,非五味子不能收之,然热痰不除,则留固弥坚矣。
紫菀丸《衍义》云∶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炼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此泻肺中积热之剂。
人参清肺汤(《和剂》) 治肺痿,吐血,年久劳嗽,喘急坐卧不安。
人参 炙甘草 阿胶(炒) 杏仁(去皮尖) 桑皮 知母 粟壳(去蒂盖,蜜炙) 乌梅(去核) 地骨皮(各等分)
每服三钱,水盅半,姜一片,枣一枚,食后温服。
按∶此方治劳嗽最宜,盖以温补虚损之阴,以酸收散亡之阳也。
元霜膏治虚劳热嗽,咯血唾血神效。
乌梅汁 梨汁 柿霜 白沙糖 白蜜 萝卜汁(各四两) 生姜汁(一两) 赤茯苓末(八两,用乳汁浸晒九次) 款冬花 紫菀(并末,各二两)
上共入砂锅成熬成膏,丸如弹子大,每一丸,临卧含化咽下。
定肺丸
款冬花 紫菀 知母 贝母 人参 炙甘草 桑白皮 马兜铃 御米壳 五味子 麦冬 百部 乌梅肉(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樱桃大,噙化下一丸。
《直指》人参紫菀散治虚劳咳嗽。
人参 五味子 紫菀茸 陈皮 贝母 紫苏叶 桑白皮(炒,各一两) 白茯苓(二两)杏仁 甘草(炙,各七钱五分) 川芎 半夏曲 阿胶(蛤粉炒,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盅,姜七片,乌梅一个,煎一盅温服。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