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去积之剂
治中汤治食症呕吐。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 青皮 橘皮(等分)
上锉,每服三钱,枣一枚,煎服。积聚大便多者,加大黄二棋子许。
二陈汤如缩砂、丁香,亦治宿食呕吐。
洁古紫沉丸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格,故吐而疼。
砂仁 半夏曲(各三钱) 乌梅(去核) 丁香 槟榔(各二钱) 沉香 杏仁 白术 木香(各一钱) 陈皮(五钱) 白豆蔻 巴霜(各五分)
上除巴霜另炒外,为细末和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愈则止。
温中法曲丸治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忍,吐出乃已,病名食痹。
法曲(炒) 麦芽(炒) 白茯苓 陈皮(去白) 浓朴 枳实(麸炒,各一两) 人参 附子(制) 炮姜 炙草 桔梗(各五钱) 吴茱萸(汤泡,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热水送下。一方有当归、细辛。
行气之剂
加减七气丸治气郁呕吐。
半夏(制,二两半) 人参 辣桂 浓朴(制,各一两) 茯苓(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三钱半,姜七片,枣一枚,煎服。加木香亦得。
去风和胃之剂
藿香正气散治风邪入胃呕吐。
半夏曲 川浓朴(制,各三两) 藿香叶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锉散,每三钱,姜三片,枣一枚,食前煎服。
清胃丸治呕吐,脉弦头痛。
柴胡(一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炙) 人参(各五钱) 半夏(三钱) 青黛(二钱半)
上细末,每姜汁浸蒸饼丸桐子大,每五十丸,姜汤下。
理中安蛔之剂
安蛔丸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川椒 乌梅
导利之剂
《金匮》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此上病疗下之法。夫阳明之气,顺而下行者也,若下焦不通,其气必反而上行,是以食已即吐。用大黄以通大便,则气复顺而下行矣。所谓浊气自归浊道也。
东垣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呕吐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
熟地 生地(各二钱) 红花(五分) 桃仁泥(七粒) 当归 甘草 升麻(各五分) 大黄(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准绳》云∶阴虚邪气逆上,窒塞呕哕,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草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吐自愈矣。
益胃之剂
《广济》豆蔻子汤治反胃呕吐,不下食,腹中气逆。
人参(一两) 白豆蔻(七粒) 甘草(炒,一两) 生姜(五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
丁香煮散
丁香 石莲肉(各十四枚) 北枣(七枚)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合)
上以水一碗半,煮稀粥,去药,取粥食之。
咳嗽呕吐痰血饮食
咳而呕吐,痰食俱出者,伤于胃气。昔人所谓肺病连胃是也。呕血带痰而出者,伤于肺之络,《金匮》所谓热伤血脉是也。吐食者二陈汤加减治之,吐血者补肺汤主之。
加减二陈汤半夏(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炙草(五分) 橘红(一钱) 竹茹(八分) 生姜(一片) 粳米(一百粒)
上药用清水煎服,加枇杷叶、芦根佳。
补肺阿胶汤
阿胶(一钱五分) 兜铃(五分) 炙草(五分) 牛蒡(一钱) 杏仁(七粒) 糯米(一百粒)
都作一服,甚者加生地黄、藕汁。
泄泻诸症统论
戴复庵云∶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辄泻之,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积也。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污积粘垢,湿兼热也。 泄者,所下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故曰湿多成五泄。
湿泻
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
《左传》所谓雨淫腹疾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本事》芎 丸治风湿滑泄。
芎 神曲 白术 附子(泡,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米饮送下。
许叔微云∶左氏述楚子围萧,萧将溃,无社告叔展曰,有麦面乎,有山鞠 乎,意欲令逃水中以避,是知芎 能除湿,予常加术、附以制方,治脾湿而泻者,万无不中,此药亦治飧泄。
刘草窗泻湿汤
生白术(三钱) 白芍(二钱) 陈皮(炒,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升麻(五分)
上锉作帖,水煎服。
此用风药以举其气,抑胜其湿也。河间云∶有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此又湿泻之变。余见有老人久泄,饮牛乳而泄反止者,此类是耳。
胃苓汤治脾湿太过,泄泻不止。
平胃散 五苓散(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
平胃散治酒泄不已,饮后尤甚,加丁香、缩砂、麦芽、神曲各五钱为末,米饮调二钱,立愈。
升阳除湿汤(方见飧泄。)
东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气短精神不足,此由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而小便闭塞。治法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噫!圣人之法,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故必用升阳风药,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葛根半钱,炙甘草半钱,同 咀,水二盅,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医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