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金匮钩玄》

vince 0

腰痛

(湿热、肾虚、瘀血。)

湿热腰痛者,遇天阴或坐久而发者是。肾虚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轻夜重者是也。

脉大者肾虚,用杜仲、龟板、黄柏、知母、枸杞、五味之类,用猪脊髓丸。

脉涩者瘀血,用补阴丸中加桃仁、红花。

湿热者,用苍术、杜仲、黄柏、川芎。

痰者,用南星。

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诸痛不可用人参。盖人参补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矣。

脐下忽大痛者,人中如黑色者,多死。难治也。

人面上忽有红点者,多死。

胁痛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肝急;有痰流注。

木气实∶川芎、苍术、青皮、当归,龙会丸,泻火要药。

死血∶桃仁、红花、川芎。

痰流注∶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行血。胁痛甚者,用姜汁下龙会丸,肝火盛故也。

咳嗽胁痛,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腹痛

(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

戴云∶寒痛者,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时痛时止者,是热也。死血痛者,每痛有处不行移者是也。食积者,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是。湿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脉弦强者食。脉滑者痰。

滑痰多作腹痛,用苔芎、苍术、香附、白芷、生姜汁、入汤服。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汤加黄芩、黄连、栀子。

凡心腹痛,必用温散。此是郁结不散,阻气不运,故病在下者多属食,宜温散之。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苍术、香附、白芷、干姜、茯苓、滑石。

痛风

四肢百节走痛∶风热,风湿,血虚,有痰。

大法主方∶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黄芩。

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

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

血虚者,多用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花。

薄桂治痛风。无味而薄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治之。

上中下痛风方∶

威灵仙(三钱) 南星(二两) 苔芎(二两) 桃仁(五钱) 白芷(五钱) 桂枝(三钱) 防己(半钱) 苍术(二两) 黄柏(二两,酒浸炒) 红花(一钱半) 羌活(三钱) 神曲(一两,炒)草龙胆(五分)

张子元气血虚有痰浊阴火痛风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黄柏(二两,炒黑色) 山药(一两) 海石(一两) 锁阳(五钱)干姜(五钱,烧灰) 南星(一两) 败龟板(二两,酒炙) 熟地黄(二两) 粥为丸。

治臂痛

半夏(一钱) 陈皮(五分) 茯苓(五分) 苍术(一钱半) 酒芩(一钱) 威灵仙(三分) 白术(一钱) 甘草(少许,炒) 南星(一钱) 香附(一钱)

劳瘵

(其主在乎阴虚,痰与血病。)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文武火熬,约童便减二斗,去蒿,熬至一斗,入猪胆汁七个,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

虚劳身瘦属火。因火烧烁。

劳病,四物汤加人尿、姜汁。

咳血

(痰盛、身热、多是血虚。)

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呕血者,呕全血者是。咯血者,每咯出血,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虽有名色分六,俱是热证,但有虚、实、新、旧之不同。或妄言为寒者,误也。

青黛 诃子 山栀 海石 栝蒌仁

上为末,姜汁蜜调,噙化。嗽甚者,加杏仁。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

身热多是血虚。四物汤加减。

呕血

(火载血上,错经妄行。)

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是气虚。用人参、黄 、蜜炙黄柏、荆芥,并当归、生地黄用之。

呕血,用韭汁、童便、姜汁、磨郁金同饮之,其血自清。

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四物汤加炒栀子、童便、姜汁。

山茶花、童便、姜汁,酒调。

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

痰带血丝出者,童便、姜汁、竹沥。

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相吞,用郁金细研入在二物之内,同饮。其血自消。

又方∶治衄血以郁金。如无郁金,以茶、姜汁、童便和好酒调服,即止之。

咯血

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药中用之,加四物汤、地黄膏、牛膝膏之类。

衄血

凉血行血为主。犀角地黄汤入郁金同用。

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唾血吐血,用韭叶汁立效。

溺血

(属热。)

山栀子炒,水煎服;或用小蓟琥珀。

有血虚者,四物汤加牛膝膏。

下血

不可纯用寒凉药,必于寒凉药中用辛味并温,如酒浸炒凉药、酒煮黄连之类。

有热,四物汤加炒栀子、升麻、秦艽、阿胶珠。

下血属虚,当归散四物汤加炮干姜、升麻。

又方∶用白芷五倍子丸。

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

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生血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消热可也。

内经谓身热即死,寒则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证详之则可。今岂无身热生寒而死者。

脉沉小流连或微者,易治。

脉浮大洪数者,难愈。宜滑不宜弦。

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清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区分易治难治极密。但与泻同,立法不分。学人当辨之。

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

久病、身冷、自汗、脉沉小者,宜温。

暴病、身热、脉浮洪者,宜清。

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汗者。

初得时,原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

先水泄,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

先脓血,后水泄,此肾传脾,微邪易愈。

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如五色之相杂,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如虚者,亦宜审之。

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药。如伤冷物者,或可用,亦宜谨之。

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却宜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肠风

(独在胃与大肠出。)

黄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