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法
凡出针以指头肚急按穴眼,勿泄其气,使不出血,复以土按穴上,多揉为妙。如血多揉必止,此止血法也。再令病患不时揉之,永无后患。
今人习针少而用药多者,恐晕针也。独不知晕针者无不获效,用药不当,难以保全。针与药较,针易而药难也,胡不学。晕针详后。
论晕针
神气虚也。古云∶色脉不顺而莫针,并忌风雨雪阴天,及醉劳房事,惊饥居丧之人。先治三,今以指甲掐病患鼻下正中肉上,醒而方去,较前更捷。然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
南丰李先生治晕针法,晕针不可起针,宜以别针就旁刺之,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气,与热汤饮之即醒,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其病必愈,若起针坏人。
二认症定穴
《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盖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色见青如草滋,黄如枳实,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者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翎者皆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四明陈氏曰∶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心声笑,脾声歌,肺声哭,肾声呻。常则安,变则病,闻何声,则知何经之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所欲者偏嗜、偏多食之物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所病在何脏腑也。王氏脉法赞曰∶脉有三部,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凡认真病名,详察后书,诸先生认症定穴,相对不二。病名之下,开用何穴,有二、三、五针几分,或灸几壮,或补或泻,或迎或随,或半补半泻,以活经络。或飞经走气,引导气血。或久留,或去疾。或提或插,或出血、或不出血,俱在前手法之内也。先屡用屡效。
凡后言穴不言针灸者,以针刺之。言灸不言针者,禁针也。言针不言灸者,禁灸也。又言三分五分者,针刺三分五分深也。言三壮五壮者,艾灸三壮五壮也。
《灵枢·杂症论》∶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大肠;中部病,取足太阴脾经;下部病,取足厥可选一、二穴治之。
纪氏治法
纪氏曰∶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荣之所治,皆主身热;俞之所治,皆主体重节痛;经之所治,皆主喘嗽寒热;合之所治,皆主逆气而泄。
行针指要歌
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针结∶针着大肠、泻水穴。
针劳∶膏肓及百劳。
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针咳∶肺俞、风门须用灸。
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奇妙少人知。
聚英先生百症赋认症定穴治法
头风∶囟会、玉枕。
面肿虚浮∶水沟、前顶。
梦魇不宁∶厉兑、内庭。
带下产崩∶冲门、气冲。
头痛∶强间、丰隆。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发狂奔走∶上脘、神门。
月潮违限∶水泉、天枢。
目眩∶支正、飞扬。
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惊悸怔忡∶阳交、解 。
大肠不收∶外丘。
目黄∶阳纲、胆俞。
目觉KT KT∶养老、天柱。
反张悲哭∶天冲、大横。
偏头痛∶悬颅、颔厌。
攀睛∶少泽、肝俞。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岁热时行∶陶道、肺俞。
耳中蝉噪∶听会。
泪出∶临泣、头维。
舌下肿痛∶廉泉、中冲。
风痫常发∶神道、心俞。
雀目∶睛明、行间。
牙痛∶耳门、丝竹空。
鼻中衄血∶天府、合谷。
湿寒湿热∶下。
热病不汗∶大都、经渠。
口 ∶颊车、地仓。
颔肿口噤∶阳谷、侠 。
厥寒厥热∶涌泉。
肠鸣∶下脘、陷谷。
喉痛∶液门、鱼际。
血虚口渴∶少商、曲泽。
寒栗恶寒∶二间、阴郗。
胸胁满∶章门。
转筋∶金门、丘墟。
舌缓不语∶ 门、关冲。
烦心呕吐∶阴 。
膈痛∶膻中,巨阙。
失音∶天鼎、间使。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
水肿脐盈∶阴陵、水分。
胸停瘀血∶肾俞、巨 。
脊强∶水道、筋缩。
两臂顽麻∶少海、三里。
痨瘵传尸∶魄户、膏肓。
痉病∶颅囟。
脐风∶然谷。
腋肿∶委阳、天池。
半身不遂∶阳陵、曲池。
中邪霍乱∶阴谷、三里。
消渴∶行间、涌泉。
腿痛∶后 、环跳。
胸中苦闷∶建里、内关。
倦言嗜卧∶通里、大钟。
鼻痔∶ 交。
癫疾∶身柱、本神。
瘿气∶浮白。
心下悲凄∶听宫、脾俞。
咳嗽连声∶肺俞、天突。
肠下新血∶长强、承山。
发热∶中冲、曲池。
胁肋疼痛∶气户、华盖。
小便赤涩∶兑端、太阳。
白浊遗精∶三阴、气海。
黄胆∶后 、劳宫。
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食谷不消∶脾俞、膀胱俞。
经事常改∶地机、血海。
五淋∶肓俞、横骨。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
胃冷不化∶魂门、胃俞。
女子漏血∶交信、合阳。
盗汗∶阴、后 。
背连腰痛∶白环、委中。
隐中热极∶肩 、阳 。
痢疾∶中脘。
痔癖∶冲门、血海。
唇 ∶太冲。
鼻内无闻∶通天。
继洲杨先生胜玉歌认症定穴治法
头痛眩晕∶百会。
心痛脾疼∶上脘。
脾痛背痛∶中渚泻。
膝肿∶行间。
头风眼痛∶上星。
头项强急∶承浆。
牙腮疼紧∶大迎。
胃冷∶下脘。
颔肿喉闭∶少商。
中风吐沫∶人中、颊车。
疟后痞满∶章门。
耳闭∶听会。
目内红肿∶丝竹、攒竹。
臂背疼痛∶三里。
头风头痛∶灸风池。
瘰 ∶少海、天井。
大便泄泻∶灸天枢。
一切气症∶气海针灸。
小肠气痛∶归来、中 。
筋疼∶支沟。
心热口臭∶大陵。
胎衣不下∶阴交。
遗精白浊∶心俞。
香港脚∶复溜。
五痫∶后 、鸠尾、神门。
腿股 ∶环跳、风市、阴市。
黄胆∶至阳。
髀疼∶肩井。
眼疼∶清冷渊针。
筋拘挛∶尺泽针。
行步艰难∶中封、太冲。
脚背痛∶商丘。
脾心痛∶公孙针。
疟多寒热∶间使、大杼。
噎气吞酸∶膻中七壮。
疮∶血海。
手难执物∶曲池、合谷。
膝肿如斗∶膝眼、委中。
两股转筋∶承山。
疝气∶大敦灸。
肝血盛∶肝俞泻。
跟骨痛∶昆仑、绝骨、丘墟。
霍乱,心痛,吐痰涎∶巨阙灸。
痰涎咳嗽,小儿吼闭∶肺俞、天突、筋缩。
肾败腰痛,小便频∶肾俞灸。
腰痛∶中空从肾俞下量三寸,各开三寸是穴。
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
此即膀胱经之中 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