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本经】味甘平。主痎疟,解毒,蛊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猳猪尿。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开汗孔而泻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
《伤寒》猪苓汤,猪苓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阿胶一两。治阳明伤寒,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阳明之证,有燥有湿,阳明旺而太阴虚,则燥胜其湿,太阴旺而阳明虚,则湿胜其燥。己土湿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则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肺津伤耗,则渴欲饮水。风气飘扬,而表寒未解,则脉浮发热。猪、茯、滑、泽,燥己土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清风也。治少阳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以水旺土湿,风木郁陷,下克己土,疏泄不藏则为利,风燥亡津则为渴。乙木陷而甲木逆,上克戊土,浊气逆冲,则为咳呕,,相火上炎,则心烦不得眠睡。猪、茯、泽、滑,渗癸水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清风也。
《金匮》猪苓散,猪苓,泽泻、白术等分。为散。治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者。痰饮内阻,多见渴证,而投以新水,益复难容,故随饮而即吐。呕伤津液,应当作渴,而水停心下,则反不渴,是以先渴而即呕者,必有支饮。若饮在膈上,吐后而思饮者,是饮去而津伤,为欲解也。此当急与之水,以救其渴。但其平日阳衰土湿,而后饮停膈上,宿水方去,又得新水,而土湿如前,不能蒸水化气,则新水又停矣,是当泻湿而生津。泽、苓泻水而去湿,白术燥土而生津也。
猪苓渗利泻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之清风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去皮用。
泽泻
【本经】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
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泻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膈噎反胃俱效。
《金匮》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以饮在心下,阻隔阳气下降之路。阳不根阴,升浮旋转,故神气昏冒而眩晕。此缘土湿不能制水,故支饮上泛。泽泻泻其水,白术燥其土也。
泽泻咸寒渗利,走水府而开闭癃,较之二苓淡渗,更为迅速。五苓、八味、茯苓、泽泻、当归、芍药诸方皆用之,取其下达之速,善决水窦,以泻土湿也。
葵子
【本经】冬葵子。味甘寒。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味甘,微寒,性滑,入足太阳膀胱经。滑窍而开癃闭,利水而泻膀胱。
《金匮》葵子茯苓散,葵子一升,茯苓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以阳衰土湿,乙木下郁,不能行水,故身重而小便不利。木郁阳陷,是以恶寒。停水瘀阻,阳气浮荡,不能下根,故起则头眩。葵子滑窍而利水,茯苓泻满而渗湿。
妊娠胎气胀满,脾胃不运,积水郁遏,颇难疏决。葵子寒滑通利,善于开窍而行水,以茯苓泻其满,葵子滑其窍,满消而窍利,然后奔注而下。长于滑胎通乳。消散初起奶痈,以其泻湿燥土,滑利经脉之壅塞也。
瞿麦
【本经】味苦寒。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一名巨句麦。生川谷。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开癃闭,泻热而清膀胱。
《金匮》栝蒌瞿麦丸方在栝蒌。用之,治内有水气,渴而小便不利者,以其通水道而利小便也。又能行血。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以清湿热而破血积也。瞿麦渗利疏通,善行血梗而达木郁,木达而疏泄之令畅,故长于利水。其诸主治,清血淋,通经闭,决痈脓,落胎妊,破血块,消骨鲠,出竹刺,拔箭镞,皆其疏决开宕之力也。
蒲灰
【本经】无。
味咸,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开膀胱之闭,泻皮肤之水。
《金匮》蒲灰散,蒲灰半斤,滑石二斤。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治小便不利。以水泛土湿,木郁生热,不能行水。热传己土,而入膀胱,膀胱热涩,小便不利。蒲灰咸寒而开闭涩,滑石淡渗而泻湿热也。
蒲灰咸寒,直走膀胱,而清热涩,利水至捷。
通草
【本经】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伤寒》当归四逆汤方在当归。用之,治厥阴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以其通经络而开结涩也。
通草疏利壅塞,开通隧道,善下乳汁,而通月水。故能治经络结涩,性尤长于泻水。其诸主治,通经闭,下乳汁,疗黄疸,消水肿,开淋涩,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石韦
【本经】味苦平。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一名石。生山谷石上。
味苦,入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利水开癃。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泻水而消瘀也。
石韦清肺除烦,利水泻湿,专治淋涩之证,并疗崩漏金疮,发背痈肿。
茵陈蒿
【本经】茵陈。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邱陵阪岸上。
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
《伤寒》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二两。治太阴病,身黄腹满,小便不利者。以己土湿陷,木郁热生,湿热传于膀胱,水窍不开,淫溢经络,郁蒸而发黄色者。茵陈利水而除湿,栀子、大黄,泻热而消瘀也。
《金匮》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治病黄疸,茵陈行经而泻湿,五苓利水而开癃也。
茵陈通达经络,渗泄膀胱,性专去湿,故治发黄,并浴疮疥瘙痒之疾。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