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阴证略例》

vince 0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

神术汤

治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

苍术(制,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炒,一两)

上 咀,生姜水煎,加葱白三寸,治吹奶如神。一调六三钱。

太阳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加羌活。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弦数者,是有少阳也,加柴胡。弦为弦而有力。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洪者,是有阳明也,加黄芩。

以上三证,约量每服加二钱匕。不论三阳,妇人服者,加当归尤佳。

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

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

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地黄(生)。

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 本。

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

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

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应见,根据上例而加减之。

《日华子》云∶滑石治乳痈,利津液。《生气通天》。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王氏云∶阳气出则出,阳气藏则藏。晚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动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交侵,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

扁鹊云∶脉一呼一吸皆四至而涩者,邪中雾露之气。仲景云∶清邪中于上焦。又云∶霜降以后,春分以前,中雾露者,皆为伤寒。

神术加本汤

每服内加二钱匕,以意消息。

神术加木香汤

每服内加二钱匕,以意消息。

问病患中霜露山岚雨湿之气,头项身体不甚痛,但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痞闷,寸脉隐小,与内伤饮冷相似,何也?

答曰∶此膏粱少有,贫素气弱之人多有之,以其内阴已伏,或空腹晨行,或语言太过,口鼻气消,阴气复加,所以成病。经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虽不饮冷,寸口亦小。又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从内感而求其类也。仲景云∶浊气中于下焦,以此。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

经云∶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均雾露也。故寸口小,内伤饮冷寸口亦小。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内伤饮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何哉?脉皆阴而寸口小耳。此云岐子复断浊邪中于下为饮冷同伤也。韩氏言寸口脉微而小,即不可下,则阴盛阳气不能升于九天可知矣。

白术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

白术(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 咀,每服称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一口,止一二服,待二三日渐渐汗少为解。

《活人》防风白术牡蛎汤当在此下。

风温证,面赤自汗,嘿嘿不欲语,但欲寐,两手脉浮而缓,或微弱,此证不宜发汗。若汗之,似令人筋惕肉 ,或谵言独语,或烦躁不卧。若下之,直视失溲便。若火之,发狂似惊痫,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活人》本方葳蕤汤,以有麻黄,故不敢用,宜用上白术汤主之。

头眩汗出,筋惕肉 者,加牡蛎。

腰背强硬者,加羌活。

舌干发渴者,加人参。

身灼热甚者,加知母。若内伤冷者不加。

体重多汗者,加黄 。

黄汤

治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眠睡,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少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去声,)或语言错乱失志。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室耳!始得病,寤寐之间,或恐或悸,头项不甚痛,行步只如旧,阴气盛阳气走也。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无定,便有沉涩弱弦微五种阴脉形状,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宜先缓而后急,缓宜黄 汤。

人参 黄 (味甘者) 白茯苓 白术 白芍药(以上各一两) 甘草(七钱半,炒)

呕吐者,加藿香半两,生姜半两,如无,干者代之。

上 咀,生姜水煎。量证大小,加减多少用之可也。如大便结者,宜调中丸主之。

调中丸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干生姜 人参 甘草(炙)

上等分,为极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或五丸。每服一二丸,水少许,煎服之。

问三四日后渐重,必躁乱不宁者,何也?

经云∶阳盛则发厥,阴盛则发躁,物极则反也。《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然阴躁一证,汗下后多有之。仲景云∶汗下后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内感阴证,饮冷胃寒而躁者,与汗下后烦躁同。厥阴热上冲胸而发躁者,火独炎上故也。

若病重急治者,宜黄 汤内每服加干姜重一钱,与仲景理中汤同意。大便结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炮,恐热,以干生姜代之)

上等分,炼蜜丸,每两作五丸。白汤化下,水煎服之亦得。缓后失治,急也。

尤急者,若无汗,宜附子干姜甘草汤。若自汗者,宜附子白术甘草汤。量脉证,可宜四逆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宜选用治之。至于用附子,不得已也。若身与四肢俱热,不至于凉,或厥逆,不宜用附子,故理中有四顺。理中汤、丸之名。四顺者,手足自温不厥逆是也。

急则失治,尤急也。

论阴证躁不躁死生二脉

阴证阳从内消,服温热药烦躁极甚,发渴欲饮,是将汗也,人不识此,反以为热,误矣!热上冲胸,服温热药烦躁少宁,反不欲饮,中得和也。人若识此,续汤不已愈矣!一则始病不躁,药而躁,脉当浮之实大,阳气充也。手足温和则生;若浮之损小,阳气走也,手足厥逆则死。一则始病躁,药而不躁,脉沉之实大,阳气回也。手足温和则生;沉之损小,阳气消也,手足厥逆则死。二证服温热药,阳气不能充与不能回者,经云∶责其无火也。

问∶下之,而其脉反大者,何也?

答云∶下之而脉小者,理所当然。小犹可生,生之则易。仲景云∶下之而脉反大者,虚也,阳将走而变。医若不识而复下之,则气消而成大阴矣!亦有阴躁发热不止,大渴欲饮冷,热上冲胸,火独炎上,亦将尽也。以阴遍身皆寒,惟存胸中火,阴独持权,不相管辖,迫而至此,与下之而脉大同意。下之脉大,别不见热处,阴躁发热,但脉小耳!一则见脉不见证,一则见证不见脉。又经云∶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卤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革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反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汗下后,白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