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昔黄帝传《内经》,扁鹊作《难经》,《史·仓公传》所谓黄帝、扁鹊之脉书。黄帝脉书即《内经》,扁鹊脉书即《难经》也。妙理风生,疑丛雾散,此真千古解人!其见五脏症结,全恃乎此,不须长桑灵药,上池神水也。而《史》传载之,此子长不解耳。
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勃海人也,家于鄚。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齐号卢医,在赵名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扁鹊名闻天下,其生虢太子也,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史·扁鹊传》。
嗟乎!秦越人不能生死人,何今之人偏能死生人耶?天下之病,孰非当生者,遇越人而生,遇余人而死。越人,一人而已,而后世医工,自仲景以来,不知几千人也,则其当生者,万不一生矣。人无不病,医无不死,遥遥二千年中,死于兵荒刑戮者十之一,死于医药服食者十之九。天地之大德曰生,庸妄之大憞曰杀,天地之善生,不敌庸妄之善杀也,仁人君子,能无恸乎!来者悲生灵之毒祸,伤今古之奇冤,未得晏然自已也。
丙子五月,《灵枢解》成。岐黄而后,难《灵》、《素》者,扁鹊耳。代天地司生者寥寥无几,代天地司杀者芸芸不绝,《难经》不可不解也。五月十六日创始,二十二日书竣。
扁鹊,千古死人也,孰知死人而生死人。扁鹊生不能生死人也,况其死乎!但使自今以往,当生者皆使之起,则扁鹊虽死,而其德大矣!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丙寅黄元御撰
新刻难经悬解叙
昔黄帝与岐伯、雷公、鬼臾区之伦,质疑辨难,更相问答,作《素问》、《灵枢》,垂法万世。其理玄,其趣博,文约而旨丰,事近而义远,读之者且浩乎莫寻其津涯,杳乎莫测其渊深也,又孰从而难之哉!勃海秦越人,析其秘,撷其腴,著《难经》二卷,信足阐古圣之精微,为大道之津筏,后有作者,弗可及矣!
惜乎!去圣逾远,斯道逾微。虽注之者先后数十家,多出自凡庸之手,或援经引典,半涉支离,或编说绘图,适形固陋。间有一斑略识,而豹管徒窥,非无寸莛偶持,而鲸铿莫发,适以滋下土之聚讼,何足衍先哲之绪言!盖非至明者,不能究厥指归,且非至精者,不能穷其理致也。
昌邑黄坤载先生,博极群书,兼综众妙,蕴探玉版,钥启灵兰,意蕊争飞,飞源默印。遂草兹玄构,以绍彼薪传,顿使榛芜路辟,匣镜尘捐,宿障云开,书疑冰释。然而青萍结绿,识音綦难,白雪阳春,知音盖甚少,苟非广为流传,将虑久而湮没。偶得秘帙,亟付梓人,庶几斯学晦而复明,微言绝而更续,播之后代,永永无穷耳。
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阳湖冯承熙叙
卷上
一难
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难,问难也。《难经》者,问难《黄帝内经》之义也。黄帝谘歧伯,作《素问》、《灵枢经》谓之《内经》。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神门,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禾髎,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听会、颔厌。皆穴名。然,答语辞。寸口者,脉之大会,以肺主气,十二经之脉动,肺气鼓之也,故肺朝百脉,十二经脉,皆朝宗于肺。而大会于寸口。寸口者,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语。故曰寸口。气口,即寸口也。寸口三部,鱼际为寸,太渊为关,经渠为尺,皆穴名。是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四十五难,脉会太渊,亦是此义。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灵枢·五十营》: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一周于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卫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手足六阳。行于阴亦二十五度,手足六阴。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会于手太阴之寸口。经脉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于手太阴之寸口,明日平旦,又会于手太阴之寸口,此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会寸口者,营气也,故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但言营气。若卫气,则今日平旦,始于足太阳之睛明,明日平旦,又会于睛明,不会于寸口也。
二难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口者,脉之大要会,言是经脉中绝大之要会也。尺中主阴,寸口主阳,关上阴阳之中分也。分寸为尺者,分一尺之一寸为尺也,分尺为寸者,分一尺之九为寸也。阴得尺中之一寸,曰尺者,以一寸为一尺也,阳得寸内之九分,曰寸者,以一分为一寸也,其实尺寸始终,止得一寸九分而已。
三难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掌内手大指根丰肉曰鱼。关前为阳脉,当见九分而浮。遂上鱼为溢,此不止九分,而浮亦乖常,是阳脉之太过者,为外关内格,此阴乘阳位之脉也。关后为阴脉,当见一寸而沉。遂入尺为覆,此不止一寸,而沉亦殊恒,是阴脉之太过者,为内关外格,此阳乘阴位之脉也。外关内格者,阴格于内而阳关于外也。内关外格者,阳格于外而阴关于内也。溢者,如水之满溢也,覆者,如墙之倾覆也。真脏之脉,胃气绝也。义详《素问·玉机真脏》。《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寸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义与此异。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