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集验方》

vince 0

目录

治头风、头痛及风痒诸方

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防风枳实汤方。

防风(三两) 枳实(三两,炙) 茯神(四两) 麻黄(四两,去节) 细辛(二两)芎(三两) 前胡(四两) 生姜(四两) 半夏(四两 洗) 杏仁(三两) 竹沥(三升)

上十一物,切,以水六升,合竹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频服两三剂尤良。(《医心方

治头风头痛方。

取荆沥不限多少。(《证类本草》卷十二)

治偏正头痛,谷精草一两,为末,用白面调摊纸花子上,贴痛处,干又换。(《证类本草》卷十一)

治头风方。

甘菊花 独活 茵芋 防风 细辛 蜀椒 皂夹 桂心 杜蘅 莽草

上十味,分等,水煮以沐头,必效。(《外台》卷三十二)

主风头沐汤方。

猪椒根(三两) 麻黄根 茵芋 防风(各一两) 细辛(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沐头,甚妙。(《外台》卷三十二)

主头风,搔之白屑起,鸡子沐汤方。

新生乌鸡子(三枚)

上一味,以五升沸汤扬之,使温温,破鸡子内中,搅令匀。分为三度沐,令发生去白屑,风

治头风痒,多白屑方。

大麻子仁(三升,研) 秦艽(二升)

上并置于泔汁中一宿,明旦温之,去滓,用已沐发。(《医心方》卷四)

冶头风痒白屑,风头长发膏方。

蔓荆子 附子(炮) 细辛 石南草 续断 皂荚 泽兰 防风 杏仁(去皮) 白芷 零陵香

上十七味, 咀,以苦酒渍一宿,明旦以猪膏等煎,微微火,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用以涂头中,甚妙。(《外台》卷三十二)

治头风痒,白屑,生发膏方。

鸟喙 莽草 石南草 细辛 皂荚 续断 泽兰 白术 辛夷 白芷 防风(各二两)柏叶

上十四味,以苦酒浸一宿,以脂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滤收,沐发了以涂之,妙。(《外台》卷三十二)

治风气客于皮肤,瘙痒不已。

蜂房炙过,蝉蜕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二、三服。(《证类本草》卷二十一)

又方

蝉蜕、薄荷叶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服。(《证类本草》卷二十一)

卷第三

治膈噎诸方

凡忧膈、气隔、食膈、寒膈、饮膈,五病同药,常以忧愁思虑食饮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发。其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脊痛如刺之状,食则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则瘥。饮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气短,治以九物五膈丸方。

麦门冬(志心) 蜀椒(汗各三两) 远志(三两去心) 甘草(五两炙) 附子(一两炮) 干姜(

上药捣筛,蜜和,微使淖,置有盖器中,先食服大如弹子丸一丸,置喉中稍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复含一丸,日三、四,夜一、二服,服药七日愈,二十日平复。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尽服之。唯夏月合乃益麦门冬、甘草、人参耳,其余不异,神良。

椒当以铜器熬于火上,使极热,下置地,内椒器中熟搅之,须臾汗出,便捣协议处,椒力有热,亦去其毒,非令有热也。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外台》卷八)

治噎塞不通方。

营实根(十二分)

上一味,捣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卷八)

治诸噎方。

炭末细罗,蜜丸如弹子大,含少细细咽津即下。(《外台》卷八)

治噎方

取头垢如枣大,以粥若浆水和服之。(《外台》卷八)

治气噎煎方。

蜜 酥 姜汁(各一升)

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枣二枚,内酒中饮之,直炒服之亦好。(《外台

通气噎汤方。

半夏(三两洗) 桂心(三两) 生姜(八两) 羚羊角(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葱、饧。(《外台》卷

治气噎不下食,兼呕吐方。

半夏(四两洗) 生姜(三两切)

上二味,以东流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服三合,日三服。忌羊肉、饧。(《外台》卷八)

治卒食噎方。

舂杵头糠置手巾角以拭齿,立下。(《外台》卷八)

治卒食噎不下方。

取蜜含之则下。(《外台》卷八)

半夏汤,主饮食辄噎方。

干姜 石膏(各四两) 桔梗 人参 桂心(各二两) 半夏(一升) 吴茱萸(二升)小麦(一

上十味, 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治醋噎方。

羌活五两,捣,用水一升,浸三宿,每日温服五合,瘥。(《外台》卷八)

治胃反方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呕吐,大半夏汤方。

半夏(三升) 人参(二两) 白蜜(一升) 白术(一升) 生姜(三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和蜜,扬之二、三百下,煎取一升半,分三服。(《外台》卷八)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一两) 茯苓(四两) 青竹茹(五两) 大黄(六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泽泻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黄。用泉水、东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葱、大酢。(《外台》卷八)

治胃反,吐而渴者,茯苓小泽泻汤方。

茯苓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物等。(《外台》卷八)

橘皮(一两) 白术 人参(各二两) 蜀椒(一百二十粒汗) 桂心(一两) 薤白(一握去青)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渍一宿,内猪肚中缝合,三升水煮,水令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葱。(《外台》卷八)

治胃反大验方。

前胡 生姜(各四两) 阿胶(一两) 大麻子仁(熬) 吴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

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葱、海藻、菘菜等物。

(《

治胃反吐食者方。

捣粟米作粉,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烂煮内酢中,细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外台》卷八)

又方

好曲十斤,粗地黄二斤,二味捣,日干,酒服,若饮三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卷八)

治胃反,食则吐出,上气者方。

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外台》卷八)

又方

灸脐上一寸二十壮。(《外台》卷八)

又方

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即瘥。(《外台》卷八)

又方

芦根 茅根(各二两)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得下食。(《外台》卷八)

华佗治胃反。胃反为病,朝食夜吐,心下坚如杯,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寒癖所作,

真珠 雄黄 丹砂(以上研各一两) 朴硝(二两) 干姜(十累)

上五味,捣筛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小烦者饮水则解之。忌生血物。(《外台》卷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