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青囊秘诀》

vince 0

肚痈论

人有生痈于小肚之间,断无阳毒之症,以其属于阴之部位也。阴位生阴毒之症,似乎至重,然治之得法,一用阳药,立可成功。无奈世人一见肚腹生疮,往往多用阴药以消毒,反致痈成难救之症,良可悯也!然余所谓阳药者,非散火祛风之药,乃补气温火之味耳。盖阴地而结成阴毒者,乃虚寒之故也。寒因虚而不行,毒因寒而郁结,故用热药以祛寒,自能寒解而毒散也。方用祛寒救腹丹(按∶《辨证奇闻》、《辨证录》改作避寒救腹丹,非是)∶白术(三两) 金银花(三两) 茯苓(三钱) 肉桂(三钱) 附子(一钱) 当归(五钱) 蛇床子(五钱)

水煎服(按∶《辨证奇闻》、《辨证录》当归作二两),一剂而痈消矣,倘已溃者三剂而脓尽肉生矣,四剂痊愈。此方用白术为君,专利腰脐之气,腰脐之气利,则下腹之部位尽利矣。佐以金银花、蛇床子以祛其毒气,则毒瓦斯易消矣。然恐寒凉之药不能直入,故加附子、肉桂,斩关突围而进也。惟是桂附术床俱是干燥之品,毒虽祛除,未免耗血,故用当归阳中滋阴,少制其燥,则阴寒散而又无阳旺之虞,所以既能奏功而又无后患也。

秘诀∶祛寒救腹术银三,苓桂三钱附一钱,归床五钱一服消,已溃四剂妙如仙。

此症方用鸣宝丹亦效∶黄 (二两) 甘草(三钱) 白术(二两) 金银花(二两) 车前子(五钱) 蛇床子(五钱)柴胡(一钱) 肉桂(一钱) 贝母(一钱) 山茱萸(一钱)

水煎服,一剂消,二剂愈,加人参用之更妙。

秘决∶肚痈须用鸣宝丹,黄 二两草三钱,术银二两车床五,柴桂贝萸一钱添。

恶疽论

人有四肢之间,或头面之上,忽然生疽,头黑皮紫,痛楚异常,此阳症之毒也。治不得法,亦能杀人。盖阳症之毒,其毒甚骤,即用败毒之药治之,可随手而愈。然而疽与痈,实有不同。痈溃于内,而疽肿于外也。

溃于内者,难于外治;肿于外者,易于内消。虽痈疽之毒,尽由内而发外,无不可内治而外愈也。而疽尤宜内治,方用消疽汤∶夏枯草(二两) 忍冬藤(二两) 当归(二两) 连翘(三钱) 生地(三钱) 地榆(三钱)天花粉(三钱) 白芷(二钱) 甘草(二钱)

水煎服,未溃者二剂即消,已溃者四剂痊愈矣。此方通治恶疽之方也,凡生疽者,以此方治之,无不神效。盖补血散毒,则血活而毒难留;凉血清火,则血寒而火易散,疽多阳症,所以治无不宜也。

秘诀∶消疽汤用夏桔草,忍冬当归二两搅,连翘二地粉三钱,白芷二钱甘草好。

又治恶疽方∶荆芥(三钱) 甘草(三钱) 天花粉(三钱) 当归(一两) 玄参(一两) 金银花(八钱)陈皮(一钱) 蒲公英(五钱) 牛蒡子(二钱)

水煎服,若在咽喉者加桔梗三钱;若在下体者加地榆三钱。

秘诀∶又有一方治恶疽,荆芥甘粉三钱许,归玄一两银八钱,陈一英五二牛子,若在咽喉三钱桔,下体生兮加地榆。

疔疮论

人有生疔疮者,一时疼痛难忍,此阳毒而非阴毒也。但初生时,人最难辨。世人以生黄豆令病患口嚼,不知辛生之味便是疔疮,此辨证之诀也。其疮头必发黄泡,或现紫黑之色。更须细看泡中,必有红白一线,通出于泡外。大约疔生足上者,红线由足而入脐。疔生手上者,红线由手而入心。疔生唇上者,红线由唇而走喉。如见此红线透出,即在红线处用针刺毒血,以免毒攻心。若现白线之丝,则不必刺也。治之法,总以消毒泻火为主。

方用拔疔散∶紫花地丁(一两) 菊花(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红线除,二剂而疔毒散,三剂痊愈矣。若已溃烂,亦用此方,但加当归二两,不必四剂毒尽而肉生矣。

秘诀∶方名拔疔只二味,地丁菊花各两配,毒若初起服三剂,已溃再加二两归。

此症用散疔散亦妙∶夏枯草(一两) 紫花地丁(一两) 连翘(三钱)

水煎服,一剂即消矣。

秘诀∶还有散疔亦效味,枯草地丁一两计,连翘三钱一剂消,何必琐碎服三剂。

唇疔论

人有生疔于唇上,或在口角之旁,或在上下唇之际,不必论其大小,皆因脾胃之火毒也。最宜速散,否则毒瓦斯炎炽,难于饮食,往往有腐烂而死者。然疔愈小,而其毒愈横也。治之法,宜急泻火毒,而又不可损伤脾胃之气,则毒不难散矣。方用救唇汤∶金银花(一两) 地丁(一两) 甘草(三钱) 桔梗(三钱) 知母(一钱) 白果(二十一个)

水煎服,一剂而疼痛止,二剂而疮口消,三剂痊愈,未烂四剂,已烂五剂收功矣。此方治头面上之疔疮,俱可获效,而治口唇之疔,更为神验。白果、桔梗善走口唇,引银花、地丁至于生疮之处,则能尽解其毒也。

秘诀∶救唇汤能治唇疔,银丁两用甘桔梗,知钱白果二十一,未烂四剂烂五功。

此症方用护唇汤亦效∶地丁(一两) 麦冬(一两) 玄参(一两) 夏枯草(一两) 甘草(三钱)

水煎服,二剂效。

秘诀∶又有疗唇护吻汤,地丁麦玄枯草两,再加三钱生甘草,服止二剂妙非常。

鬓疽论

人有两鬓之中,忽然生疽,红肿高突,头面眼鼻浮肿,其状不堪,异乎寻常相貌,此阳毒也。盖两鬓近于太阳,乃阳之位也,阴气不能至此部位。两鬓生疽,当以阳症治之。然而虽是阳症,往往有变为阴症者,故于阳药中必须加入阴分之药,以防其变。若已溃烂,更须阴药多于阳药,则消息而善治之也。方用理鬓汤∶金银花(三两) 白芷(三钱) 当归(一两) 川芎(一两) 夏枯草(一两)

水煎服,未溃者二剂即消,已溃者四剂即消矣。此方用金银花、夏枯草以解火毒,白芷、川芎引入两鬓、太阳之间,则金银花、夏枯草更得施其祛逐之功。又妙在当归之补气血,则阴阳双益,正足而邪散,安得不速愈哉!

秘诀∶理鬓汤能治鬓疽,银花三两芷三钱,芎归一两气血壮,枯草一两用水煎。

此症方用蒿草饮亦效∶青蒿(一两) 玄参(一两) 川芎(一两) 生地(一两) 夏枯草(一两) 细辛(一钱) 蔓荆子(一钱)

水煎服,二、三剂效。

秘诀∶蒿草饮是蒿玄芎,生地枯草一两同,细辛蔓荆一钱许,二剂三剂效无穷。

下卷

杨梅疮论

人有关心爱妓之欢,恋炉酣战,自觉马口如针刺之痛,此毒瓦斯已过也。未几而生鱼口矣,未几而生疳疮,又未几而遍身亦生疮矣,黄脓泛滥,臭腐不堪,人以为毒盛,多用败毒之药,谁知愈败毒而疮愈盛,疮愈多而愈不易愈,往往有腐烂而化者,实可伤也!盖杨梅之毒,每中于泄精之时,精泄则元气亏虚,故毒乘虚而入。

若元气足,则毒虽入而传染,不过轻微之毒,可以一泄而愈。今遍身疮毒发出,明是大虚之症,而毒深中于内,不补虚以泄毒,焉能奏功?倘用败毒之药,无异下石矣!方用二生汤∶土茯苓(三两) 生黄 (三两) 生甘草(三钱)

水煎服,四剂疮渐红,再四剂渐干,又四剂痊愈矣。服此方忌茶。此方妙在不以解毒为事,止用黄 以补气,气旺而邪自不留。得生甘草以化毒,而佐之以土茯苓以引毒,毒去而正无亏。盖气生而血不难养,此治法之巧者也。偏德汤亦妙∶金银花(四两) 当归(二两) 白术(二两) 土茯苓(一两) 天花粉(三分) 甘草(五钱)

水煎服,十剂愈。

秘诀∶二生汤能治杨梅,土苓三两生黄 ,甘草三钱过十剂,始红渐干疮可医。

又有治梅银四两,归术二两土茯两,花粉三钱五钱草,服至十剂一扫光。

人有龟头生疳,乃服败毒之药,欲毒小便而出。若大肠燥结,则攻毒之药,不能径走大肠,势必尽趋膀胱而出。盖膀胱口细,小便亦细,毒难泄出,于是毒不留于肠中,而反结于外势,毒盛必发,安得不腐烂哉?

往往有龟头烂落,连茎亦烂,世人多以外药敷之。外药固不可少,然不先消其内之火毒,而遽用外药敷之,不啻如石之压草萌芽也,势必复发。宜先用汤剂治之,方名散毒丹∶土茯苓(一两) 黄柏(一两) 甘草(一两) 栀子(炒研一两) 肉桂(一钱)

水煎服,四剂则火自从小便而出,疼痛少止,然后用生势丹敷之。

生势丹∶儿茶(一两) 生甘草(一两) 炒黄柏(三两) 冰片(三分) 朱砂(一钱) 乳香(三钱)没药(三钱) 大黄(三钱)

研为细末,瓷瓶收贮。敷患处数日而脓尽血干,抹至一月,肉筋再长而愈。愈后宜大补气血,急用十全大补汤连服一、二月,则外势仍能伸缩,尚可种子。否则多服败毒之药,泻火之剂,则命门寒凉,而外势亦且冰冷,安能阳和之骤复哉?此前后治法之各异,实有次序也。

秘诀∶龟头腐烂散毒丹,苓柏草栀一两煎,肉桂一钱四剂止,然后再敷生势丹。生势丹敷龟头药,儿茶甘草一两着,炒柏三两冰三分,朱砂一钱乳没药,大黄三钱共细末,敷至一月患自瘥。

此症方用护身汤亦效∶玉米(一两) 金银花(一两) 土茯苓(一两) 肉桂(三分) 黄柏(二钱) 车前子(三钱)

水煎服,连服十剂愈。

秘诀∶护身汤中玉米金,茯苓一两桂三分,车前三钱黄柏二,连服十剂可回春。

人有疳疮初发,鱼口将生,若不速治,必遍身生疮,迁延岁月,身体腐烂,多不可救,必须早治为妙。然而早治之法,世人多用五虎散败毒,虽毒从下泄,而损伤元气,未为得法。设或败毒之药少减,又恐有留毒之虞,亦非治法之妙。盖毒瓦斯之入,因元气之虚也。虚而败毒,是已虚而益虚也,则毒将何以解乎?治之法,惟补中有泄,则毒尽散,而正气又无亏矣。方用早夺汤∶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当归(一两) 黄 (一两) 大黄(一两) 金银花(一两) 土茯苓(一两) 石膏(一两) 甘草(三钱) 远志(三钱) 天花粉(三钱) 柴胡(二钱)

水煎服,一剂泄出恶物,宜掘土埋之;再服二剂而臭秽恶物,无留于肠胃矣。然后减去大黄、石膏,加土茯苓二两,同前药再煎服四剂,则一身上下与头面之间,必有隐隐疮影现于皮肤之内,再服二剂而疮影亦尽消矣。再服二剂,则永不生疮矣。此方用大黄以泻毒,石膏以清毒,甘草、银花以化毒,柴、粉以散毒,又佐以大补气血之药,有似三军过勇,士卒强健,统帅大军,斩杀无遗,则四野萧条,元气尽矣!用参、 、归、术之类,以至仁而佐至勇,则剿抚兼施,军声更振,前徒倒戈,自获全胜。少祛除则贼化为良,岂敢仍为盗哉!

此方有益于风流子弟不少,余实亲视而实验者也。倘病患阴虚阳燥,方中可加熟地数两,或加玄参一两亦可,余品不可乱加也。

秘诀∶参术归 早夺汤,大黄银苓石膏两,甘草远志粉三钱,柴二一剂泄毒良。再服四剂秽尽去,土苓二两去膏黄。阴虚阳燥加玄地,水煎服之妙难量。

方用泄秽丹亦妙∶蒲公英(三两) 金银花(三两) 当归(一两) 大黄(五钱) 王不留(三钱)

水煎服,水十碗,煎成二碗,徐徐服。

秘诀∶泄秽神丹蒲公英,银花三两归两从,大黄五钱三不留,十碗煎二徐服轻。

人有遍身生杨梅,而服轻粉,一时收敛,以图目前遮饰,谁知毒藏于内,必然外溃。未几而毒发于鼻,自觉臭气冲鼻而出。又几日而鼻色变黑,不闻香臭矣。此等症见,必须急治。否则鼻柱自倾,一至腐烂,便不可救。然用些小之剂,亦无益也。盖毒势甚盛,杯水难济。况杨梅结毒,不结于他处,而结于鼻中,其毒更胜,以毒不在他脏,而在肺经也。肺主气者,主清气也,毒瓦斯非清气可比。毒瓦斯在肺,则清气尽力毒瓦斯矣。肺气出于鼻,而藏于肾,肾感毒瓦斯,移之于肺,以散于皮肤,则毒瓦斯可以外出。今用轻粉收敛,则毒不得发于皮肤,而尽归还肺中;肺欲归还于肾,而肾不受,乃上冲于鼻矣。鼻孔细小,安能遽泄乎?自然毒瓦斯尽结于鼻,而鼻乃独受其祸矣。治之法,必须多用散药以解毒。然肺经之病,不能直治,必须隔一、隔二治之而后可也。方用护鼻散∶金银花(三两) 玄参(三两) 麦冬(二两) 桔梗(五钱) 甘草(五钱) 天花粉(五钱)丹砂(生冲,一钱)

水煎调丹朱末,服一剂而鼻知香臭矣,服四剂而鼻黑之色去,不必忧鼻之烂落矣。更用全鼻散∶玄参(一两) 金银花(一两) 当归(一两) 丹砂(一钱) 麦冬(五钱)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

水煎服,十剂而一身之毒尽出,可保无虞。前方过于勇猛,所以救其急,后方近乎和平,所以补其虚。而丹砂前后皆用者,以轻粉之毒非丹朱不能去。轻粉乃水银所烧,而丹砂乃水银之母,子见母自然相逢,而不肯相离,所以丹砂出而轻粉亦出,此世人之所未知耳。倘鼻梁已倾,腐烂不堪,宜以前护鼻散救之,虽鼻不能重长,而性命犹可保也。

秘诀∶护鼻解毒三银参,麦二梗五草花粉,煮成丹朱生冲服,四剂色变莫忧心。全鼻散药玄金花,一两当归钱丹砂,麦冬五钱三参草,连服十剂自无差。

方用寒水再造汤亦效∶麦冬(三两) 甘草(二两) 贝母(三钱) 夏枯草(二两) 黄芩(三钱) 连翘(三钱) 桔梗(三钱)寒水石(冲,三钱) 赤茯苓(二两)

水煎服,未烂者一剂可免,烂者再剂不烂矣,再二剂痊愈。

秘诀∶寒水再造三两冬,甘枯二两赤茯苓,贝母黄芩连翘桔,寒水三钱煎成冲。

人有生杨梅,遍身皆烂,疼痛非常,人以为毒瓦斯之在皮肤也,谁知是血虚而毒结于皮肤乎?夫杨梅之毒,散于骨髓之中,毒在骨中,难以疗治,而毒在皮肤,似易于施治矣。然毒未出于皮肤,尚蕴藏于骨中,泄骨中之毒,可从下而外泄也。如毒已出于皮肤,其毒开张,敛肌中之毒,则不可由表而外攻矣。得其法,则易泄散;未得其法,则转横也。治之法,宜补虚以泄毒,引毒从小便出,乃得其治法耳。方用二苓化毒汤∶白茯苓(二两) 土茯苓(二两) 当归(二两) 紫草(二两) 金银花(二两) 生甘草(二钱)

水酒各半煎服,十剂痊愈。此方视之平淡无奇,而实有异功者,补以泄之也。杨梅本生于肾之虚,肾虚则血虚矣。不补虚以治疮,反泄毒以耗血,此世人治杨梅之疮,所以多不效耳。

加减二苓汤亦效∶生地(一两) 茯苓(一两) 当归(一两) 黄 (二两) 土茯苓(二两) 车前子(五钱)防风(一钱)

水煎服,二剂不痛,再二剂痊愈矣。

秘诀∶二苓化毒茯苓归,紫草土茯银二随,水酒煎服草二钱,十剂痊愈效可推。补虚泻毒二苓汤,生地茯苓归一两,黄 土茯二两用,车前五钱一钱防。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