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5年4月16日
五禁第六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余伯荣曰。此承上章。复论刺有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以为刺禁。令民勿犯者也。五过者。五脏外合之皮脉肉筋骨。有邪正虚实。宜平调之。如补泻过度。是为五过。九宜者。九针之论。各有所宜。
神而明之。是为九宜。
黄帝曰。何为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通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余氏曰。天之十干。始于甲乙。终于壬癸。故甲乙以应头。壬癸以应足。丙丁应身半以上。庚辛应身半以下。配天之四时也。戊己属土。故乘于四季。夫甲为阳木。乙为阴木。自乘者。阴阳自合。
非化气也。发振埃者。所以通气也。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通气者。通五运之化气。此天干自乘。故为取气之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是五夺也。此病不可泻。
余氏曰。形肉血气已虚脱者。虽有实邪。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
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血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余氏曰。热病脉静者。阳病见阴脉也。汗已出。脉盛躁者。阳热之邪。不从汗解。阴液去而邪反盛也。病泄者脉宜沉弱。反洪大者。阴泄于下。阳盛于上。阴阳上下之相离也。着痹不移。肉破。
身热者。湿邪伤形。久而化热。
脉偏绝者。脾胃之气败也。淫者。酷虐之邪。夺形者。邪伤形也。如但热不寒之疟。气内藏于心。而外淫于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夫心主血而血脉荣于色。色夭然白。及后下血笃重者。形气消于外。血液脱于内。血液外内之离脱也。寒热夺形。脉坚搏者。寒热之邪盛。而正气伤也。此为五逆。皆不可刺也。
动输第六十二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上逆。故其行微。
此章论营卫宗气。循度行于经脉之外内。冲脉行于足少阴阳明之经。而出于腹气胫气之街。以明血气之行于经脉皮肤之间。交相和平俞应者也。帝问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者。谓手太阴之太渊经渠。足阳明之人迎冲阳。足少阴太溪之动脉也。伯言是明胃脉者。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营卫宗气。皆胃腑谷精之所生也。清气上注于肺者。营气宗气也。肺气从太阴而行之者。脉气随三阴三阳之气而行也。其行也以息往来者。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为一周也。
帝问气之过于寸口。上十焉息者。乃营气卫气宗气。尽走于息道。而变见于寸口也。下八焉伏者。谓流溢于中之营血。下伏于胞中。故如水之下岸也。按本经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夫帝言下伏之营血有八。是精专而行于经隧之营止二分矣。夫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宗气两行营卫之道。此经脉外内之气。相为和平。而有形之营血。分行于外内。亦相为匀等者也。夫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此下伏于胞中之血。半随冲脉而行于脉内。半随冲脉而散于皮肤。又足阳明之脉。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而出于腹气之街。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循阴股而下出于胫气之街。夫精专者。二分行于经隧。随冲脉者。二分出于气街。是经脉外内之气血。相为匀等矣。皮肤之气血。从指井而溜注于荥输。脉中之血气。从本标而外出于肤表。从道往还。莫知其极矣。伯言气之离脏。卒然如弓弩之发者。谓五脏之气。至于手太阴而变见于寸口者。应手而动。若弓弩之发弦。上于鱼际。则动气衰而无动脉矣。其余气衰散以逆上者。谓余气分散。而上注于手阳明大肠之经。故其脉上鱼。而其行微缓也。此言五脏之气。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腹走手而手走头。
头走足而足走腹。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环转之无端也。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
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音坎)此言阳明之气盛。而独动不休者也。阴阳系日月论曰。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又曰两火合并。
故为阳明。是阳明主气金之气。而又有悍热之火气也。胃气上注于肺者。胃腑所生之营气宗气。上注于肺。而行于经脉之外内。以应呼吸漏下。其悍热之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下客主人。循牙车。此阳明之悍气。上走空窍。行于皮肤之气分。而下合于阳明之脉中。并下人迎。此胃腑所生之悍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盖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谓在上之人迎。在下之冲阳。其动之相应也。故阳病而阳脉小。阴脉大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阳脉小者为逆。故阴阳上下。静则俱静。动则俱动。若引绳墨。如相倾而不相应者。则为病矣。按上章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夫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下人迎。入缺盆。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下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循股外廉。至足跗上。夫胃之悍气。合阳明之脉而下人迎。挟脐入气街中。则与冲脉相合。
而出于腹气之街矣。其下行而出于足跗者。动于冲阳而上。与人迎之相应也。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邪斜同)此言流溢于中之血气。一从冲脉与足少阴之大络。而下出于足胫之气街。循阴股内廉者。血气出于皮肤。仍循少阴之经而行也。斜入中者。与太阳之承山踝上以下也。其别者。乃少阴之支络。别走于踝跗。上入大趾之间。而散于十趾之络。是以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盖阴阳二气。
本于先天之水火。藏于肾脏。出于下而升于上也。夫卫气者。阳明所生之气也。上节论卫气之别走阳明。合于人迎。是从膺胸脐腹。而下至跗上。如左右之动脉。与冲脉会于脐间。则阳明之血气。随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矣。此节论冲脉与少阴出于胫气之街。盖手足十二经之本标。只出于头气之街。胸气之街。
营卫之行。从本而入。从标而出。上下相贯。如环无端。其腹气之街。胫气之街。乃别出阳明少阴之血气。不在十二经脉本标之内。故别提出阳明少阴之动输焉。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
此之谓也。
此申明经脉之血气。从四街而出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气血。从四末而入行于脉中。上下相贯。
环转之无端也。四末者。四肢之杪末。手足之指井也。其脉者。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输。阴阳之道者。
血气从此所行之道路也。相输之会气从合者。谓皮肤之气血。从四末而溜于脉中。输行于经。而与脉中之血气相会。入于肘膝之间。而与脉中之血气相合。故曰四末解。则气从合。盖假风寒之邪。以明四末乃阴阳之会。气从此而所入之大络也。如因邪气所阻。则手足懈惰。而道路不通。气何由而环转。如四末和解。则气血输会于脉中。而还转于气街矣。夫经脉者。内连于脏腑。外络于形身。外内出入。常营无已。络脉者。乃经脉之支别。如江河之支流。至梢杪而有尽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
手足十二经之本标。出于头气之街。胸气之街。
阳明所生之血气。复出于腹气之街。少阴所藏之血气。复出于胫气之街。此经脉中之血气。复从络脉之尽处。出于气街。而行于皮肤分肉之外也。此营卫之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上下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也。王子方曰。本经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又曰。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精气之营于经者为营气。今复言营卫之行环转于经脉之外内。岂经义自相矛盾与。曰。卫气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应天气之晦明。天道右旋。地道左转。天运于地之外。交相逆顺而行。应营气行于脉中。
卫气行于脉外。外内清浊之不相干也。然天气营运于地之外。而复通贯于地中。有四时之寒暑往来。
生长收藏。此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外内出入有分有合。环转无端。是以营卫之行。环转于皮肤经脉之外内者。应天地之气交也。夫所谓营行脉中者。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腹走手而手走头。头走足而足走腹。一脉流通。终而复始。此营血之行于脉中也。又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于脉中者。循手足之十二经脉。及阴跷阳跷任脉督脉。合十六丈二尺为一周。昼行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应呼吸漏下者。此营气之行于脉中也。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此营气卫气各走其道。清浊外内之不相干也。若夫手足之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皆从指井所出。而营于五脏之二十五输。六腑之三十六输。夫指井离爪甲如韭许。乃血肉筋骨之尽处。血气皆从何来。而曰所出为井耶。盖受皮肤之气血。从此而溜注于脉中。十二经脉之血气。始从此而生出。故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也。充肤热肉之气血。妇随夫唱。相将而行。同溜于经脉之中。故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夫宗气半行于脉中。半行于脉外。营血半营于经隧。半营于皮肤。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犹两仪四象之定体。血气贯通于外内。应天地之气交。一息不运则生化灭矣。夫皮肤气分为阳。经脉血分为阴。阳走阳而阴走阴。此阴阳之相离也。阴出于阳。阳入于阴。此阴阳之相合也。阴阳之道。
有离而有合也。若行于阳者。只行于阳。行于阴者。只行于阴。无外内出入之神机。而生化亦灭矣。
阴阳之奥。会心者明之。余伯荣曰。五乱胀论。言卫气乱脉。是谓大。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若卫气行于脉内。岂非乱脉乎。曰。卫气之在路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谓脉内之血气顺行。而脉外之气血逆转。行有逆顺。乃得天地之和。卫气乱脉者。
谓卫气顺脉而行也。若夫环转于皮肤经脉之外内。正所谓交相逆顺而行。又何乱之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