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白花蛇乌梢蛇的传说故事

vince 0

丑陋生畏趣事频,古人崇拜为神灵。

五分之一有烈毒,白花毒性胜鸟君。

治疗大风有特效,搜通风络又定惊。

云梦秦简麻风残,初唐四杰卢照邻。

崭花虽死目不闭,药源奇缺辨伪真。

【形态产地】

在我国入药最早的是白花蛇与乌梢蛇。白花蛇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或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两种动物除去内脏的干品。李时珍考:“白花蛇湖、蜀皆有,惟以蕲蛇擅名。”白花蛇又有五步蛇之称,毒性猛烈,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江西、两广等地。多野生坟墓里、桥头边、田崖孔洞或水浸不到的土堆洞里。白天不出,晚上出洞觅食乘凉。在黄昏捕捉,游动时捉尾,在洞内捉头,睡时不能捉,醒时再捉它惊吓而咬人。蛇在孵小蛇时,毒性最烈,切勿捕捉。捕时勿使手指甲触动蛇身。

乌梢蛇则属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干品。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云:“蛇类中此蛇人药最早。”但论功效,属白花蛇为优,特别是蕲蛇最胜。而乌梢蛇性平力差。我国虫类药专家朱良春教授说乌梢蛇的药价仅是白花蛇的十二分之一,重症顽疾需要白花蛇,轻贱之恙则取乌梢蛇。

蛇饥饿时,大蛇吃小蛇。野生发展慢,人工养殖白花蛇,方能供给药用,又是致富之路。

蛇有雌雄之分,雄头大于雌,尾小于雌;阴部距尾3~4寸处,用手推之有两个生殖器突出者便是雄。

每年11月至12月初,在洞内自行交配,雌蛇3年以上才能产卵。生长3~4年者,产卵5~9个,5~6年以上者每次10~15个。1年产1次,产卵一般在清明到夏至期间,1~3天产完,在土内及时孵化,否则出蛇率很低。其蛋

不能见太阳,见之则不易孵出。蛋硬满白青者出蛇率98%,壳软而蓝者在30%,市场销售以小为好,小蛇7天可以加工,质量最好。

【传说故事】

古人认为,蛇在禽为翼火,在卦为巽风,在神为玄武,在物为毒虫。形状奇异,鸡冠蛇头上有冠,三角蛇头上有角。

《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云:“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多蝮虫,多怪蛇,不可以上”;“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桌之山……多大蛇。”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云:“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蝴,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又北八十里,曰诸次之山,多众蛇”。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云:“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又东三百里,曰彭龇之山。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又北三百里,曰神困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

《山海经卷四东山经》云:“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鳙,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云:“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困之山……多鸣蛇”;“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其兽多羚麝。

《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云:“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云:“巫成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臂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山海经卷九海外东经》云:“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云:“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寞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雄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鹎、视肉。”

《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云:“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榷东向立。一曰龟山。”

《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云:“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云:“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云:“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有宋山者,有赤蛇,多曰育蛇”。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弁兹”;“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卷》云:“有禺中之国。有列襄之国。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螟蛇,木食”;“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

《筒子》云:“滕蛇无足而飞。”《江湖纪闻》云:“岭表有人面蛇,能呼人姓名害人。”《管子》云:“涸川名曰蟡状如蛇,一首二身,长八尺。”南北朝陶弘景说:“五曰,烧地会热,以酒沃之,置蛇以其上则足见也。”唐代陈藏器(名医)云:“蛇有足,见之不佳,惟桑薪火炙之则见。”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炙以桑薪则是立生。”民间有“画蛇添足”的典故,但古书上所云蛇确实有足,均为奇谈怪论,姑妄言之。

远古时代许多原始部落,将蛇作为氏族的标志和神灵,古称“图腾”《列子》中有疤牺氏、女祸氏、神农氏、夏后氏,均为蛇面人身、牛首虎鼻的描述。《山海经》也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祖先成了蛇的化身、神的象征。在外国,摩尔根《古代社会》云:“美洲印第安人崇拜蛇的部落有九个,澳洲的古华伦姆格人也崇拜蛇,古希腊神话中蛇是智慧的女神,雅典娜的宠物也是善良神阿伽特迪门的象征之一。”迄今,非洲土著盾牌的蛇身画图依然盛行,北美土著埃斯尼博人还风行蛇的文身。印度人崇拜眼镜蛇,西部的希拉立每年7月还举行一次轰动全国毒蛇节盛会。美国民间的霍比舞,实为向蛇神祷求降雨的舞。阿尔及利亚人不少家庭则供养水蛇作为保护神。

《捕蛇者说》是中学读过的柳宗元的名著,唐代麻风猖獗,永州(湖南零陵)一带“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正是白花蛇(五步蛇),“可以巳大风孪蹦、瘰疬、去死肌、杀三虫”。君王征集此蛇,农民被迫捕毒蛇,触风雨,犯寒暑,蛇咬伤者许许,作者还发出苛政猛于虎、赋敛之毒有甚似蛇者的感叹。这里指的是白花蛇,因为乌梢蛇是无毒的。

唐代《朝野佥载》记载:泉州(福州)人卢元钦患麻风病,惟鼻根未到,适逢五月五曰官府要蛇胆进贡,他就食其蛇肉,三五曰好转,百曰平复。说明白花蛇可治麻风病。

《朝野佥载》又云: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族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入酒罐中,病人不知,饮而渐愈,罐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乌蛇浸泡的药酒治好了他的顽疾。所谓“大风”亦称“疬”、“疬疡”、“疬风”,即是今之“麻风病”。蕲蛇很少,假货很多,辨真伪的方法是:“蛇死目皆闭,惟蕲蛇、花蛇目开”。

唐代元稹《巴蛇》云: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红焰,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食沸泥沙。

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

1957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中有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人隔离院的记载。病人要在深山居一辈子,食物由家人送去,精神和肉体痛苦是难以想像的,多数人最终走上绝路。如初唐时叫卢照邻的文学家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年轻的染上麻风病,他曾多次向孙思邈讨取药方,他的亲朋好友也为他赠医送药,都未治好,患病期间他写下了《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痛苦的不幸,最后无望地投颍河(今安徽西北及河南东部)而死。

宋代苏颂云:“花蛇治风速于诸蛇。”如白花蛇酒、瑞竹白花蛇酒、濒湖白花蛇酒、鸡峰白花蛇酒、治癞白花蛇膏、总录白花蛇散、三蛇愈风丹、俗传白花蛇丸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