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出处】三才汤,清·《医方集解》。本方载于《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三才封髓丹”目下,应为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三才丸(治气阴两虚之咳嗽)改为汤剂而来,后为清·名医吴鞠通录于《温病条辨》下焦篇。
【组成】人参三钱(9克)、天门冬二钱(6克)、干地黄五钱(15克)。
【用法】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两次温服。
【功效】补气养阴生津。
【主治】主治暑邪久热,元气阴液两伤,寝卧不安,不思饮食,神识不清,舌淡红嫩少苔,脉虚细。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头痛、口疮、不育症、淋症等。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出处】三才汤,清·《医方集解》。本方载于《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三才封髓丹”目下,应为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三才丸(治气阴两虚之咳嗽)改为汤剂而来,后为清·名医吴鞠通录于《温病条辨》下焦篇。
【组成】人参三钱(9克)、天门冬二钱(6克)、干地黄五钱(15克)。
【用法】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两次温服。
【功效】补气养阴生津。
【主治】主治暑邪久热,元气阴液两伤,寝卧不安,不思饮食,神识不清,舌淡红嫩少苔,脉虚细。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头痛、口疮、不育症、淋症等。
【方剂出处】琼玉膏,方一:宋·《洪氏集验方》引申铁瓮方;方二:明·《医学正传》引曜仙方;方三:明·《扶寿精方》。
【组成】方一:新罗人参二十四两(750克)、生地黄十六斤(8千克)、白茯苓四十九两(15k克)、白沙蜜十斤(5千克)。方二:人参、沉香、琥珀、白砂蜜、白茯苓、生地黄。方三:鲜地黄、人参、枸杞、天门冬、麦门冬、白蜜、白茯芩
【用法】上药制成膏。每晨服用15~30克,开水化服。
【功效】方一:滋阴润肺,补气益脾。方二:滋阴润肺,安神降气。方三:滋阴清热。
【方剂名】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克),山药和山茱萸各四两(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克,可加至25丸(10克),酒送下,每日2次。现代临床用法: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脉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剂出处】六神散,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人参、白茯苓、干山药、白术、白扁豆、炙甘草。
【用法】上药各等分,研为粗末,枣1个,生姜2片,同煎。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补中益气,化湿和胃。
【主治】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症见食少便溏,虚乏身热,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等。
【方剂出处】生脉散,金朝·《医学启源》。现代有口服液剂型,名“生脉饮口服液”;注射液剂型,名“生脉注射液”。
【组成】麦门冬、人参、五味子。
【用法】水煎服。原方无剂量,按常规剂量酌定。口服液:口服,1次10毫升,每日3次。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20~60毫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供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急重病应用。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①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症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②暑热耗气伤阴证,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剂出处】资生丸,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又名“保胎资生丸”“人参资生丸”。
【组成】人参三两(90克,人乳浸,饭上蒸,烘干)、白术三两(90克)、白茯苓一两半(45克,细末,水澄,蒸,晒干,入人乳再蒸,晒干)、广陈皮二两(60克,去白,略蒸)、山楂二两(60克,肉蒸)、甘草五钱(15克,去皮,蜜炙)、怀山药一两五钱(45克,切片,炒)、川黄连三钱(9克,如法炒七次)、薏苡仁一两半(45克,炒三次)、白扁豆一两半(45克,炒)、白豆蔻仁三钱五分(10.5克,不可见火)、藿香叶五钱(15克、不见火)、莲肉一两五钱(45克,去心,炒)、泽泻三钱半(10.5克,切片,炒)、桔梗五钱(15克,米泔浸,去芦,蒸)、芡实粉一两五钱(45克,炒黄)、麦芽一两(30克,炒,研磨,取净面)。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一丸,重二钱(6克),用白汤或清米汤、橘皮汤、炒砂仁汤嚼化下。现代浓缩丸用法:每次10丸,每日3次。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和胃,理气渗湿。
【主治】主治妊娠脾虚呕吐或滑胎不固,以及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作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舌质淡,脉濡弱。
【方剂出处】七味白术散,宋·《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二钱五分(7.5克)、白茯苓五钱(15克,炒)、白术五钱(15克)、藿香叶五钱(15克)、木香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葛根五钱,渴者加一两(15~30克)。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9克),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气生津。
【主治】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乳食少进,呕吐泄泻,烦渴饮水,赢困少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剂名】玉屏风散,出自《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各60克)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证。自汗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浮缓,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方剂名】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克),薏苡仁一斤(500克),缩砂仁一斤(50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克),白茯苓二斤(1000克),人参二斤(1000克),甘草炒二斤(1000克),白术二斤(1000克),甘草二两炙(6克),山药二斤(100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