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桂枝加大黄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克)、白芍药六两(12克)、生姜三两(9克)、大黄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3枚)、甘草二两(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脾和中,缓急止痛,佐以泻实。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桂枝加大黄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克)、白芍药六两(12克)、生姜三两(9克)、大黄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3枚)、甘草二两(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脾和中,缓急止痛,佐以泻实。
【方剂名】小续命汤,出自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各9克),附子一枚(6克),防风一两半(9克),生姜五两(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散寒,益气温阳。
【方剂名】再造散,出自明·《伤寒六书》。
【组成】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3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
【用法】上药各等分,研细末。每用15克,加大枣2枚,或再加芍药一撮,水煎服。原书未著用量。现作汤剂,加大枣2枚、芍药3克,水煎服。
【功效】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方剂名】宣毒发表汤,出自明·《痘疹仁端录》。
【组成】升麻(3克)、葛根(3克)、牛蒡子(5克)、连翘(5克)、前胡(5克)、杏仁(6克)、木通(3克)、竹叶(2克)、防风(3克)、荆芥(3克)、桔梗(3克)、薄荷(3克)、甘草(2克)。
【用法】原书未著用量。水煎服。
【功效】透疹解毒,宣肺清热。
【方剂名】竹叶柳蒡汤,出自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西河柳五钱(15克)、荆芥穗钱(3克)、干葛一钱五分(4.5克)、蝉蜕一钱(3克)、薄荷叶一钱(3克)、鼠粘子(牛蒡子)一钱五分(4.5克)、知母一钱(3克)、玄参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麦门冬三钱(9克)、竹叶三十片(3克),甚者加石膏五钱(15克)、冬米一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方剂名】升麻葛根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升麻、白芍、甘草各十两(各6克),葛根十五两(9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解肌透疹。
【方剂名】菊花茶调散,出自明·《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各60克),细辛一两(30克),防风一两半(45克),僵蚕、蝉蜕、薄荷各五钱(各15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茶水调下。也可以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方剂名】辛夷散,出自宋·《济生方》。
【组成】辛夷、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清茶调服。原书未著剂量,也可改作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疏散风寒,通利鼻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