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豨桐丸,出自清·《集验良方拔萃》。本方制片,名“豨桐片”。
【组成】豨莶草、臭梧桐叶。
【用法】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制为丸剂。每服6~9克,每日3次。片剂,每片约含生药1.25克,每服4片,每日2次。
【功效】祛风湿,利筋骨。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豨桐丸,出自清·《集验良方拔萃》。本方制片,名“豨桐片”。
【组成】豨莶草、臭梧桐叶。
【用法】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制为丸剂。每服6~9克,每日3次。片剂,每片约含生药1.25克,每服4片,每日2次。
【功效】祛风湿,利筋骨。
【方剂名】身痛逐瘀汤,出自清·《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剂名】除湿蠲痹汤,出自清·《类证治裁》。
【组成】苍术(6克)、白术(3克)、茯苓(3克)、羌活(3克)、泽泻(3克)、陈皮(3克)、甘草(1.5克)、姜汁3匙(冲)、竹沥3匙(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加热熏蒸用。
【功效】健脾利湿,通痹止痛。
【方剂名】薏苡仁汤,出自清·《类证治裁》。
【组成】薏苡仁(15克),当归、川芎、生姜、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白术、草乌、川乌(各9克),麻黄(4.5克)。
【用法】水煎服。原书未著用量,可根据常规剂量应用。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剂名】防风汤,出自金·《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30克)、甘草(30克)、当归(30克)、赤茯苓(30克)、杏仁(30克)、桂枝(30克)、黄芩(9克)、秦艽(9克)、葛根(9克)、麻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用15克,加大枣3枚、生姜5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名】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麻黄二两(6克)、知母三两(9克)、生姜五两(9克)、白术五两(9克)、防风四两(9克)、附子两枚(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通阳行痹,祛风逐湿。
【方剂名】桂枝附子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四两(9克)、附子三枚(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9克)。
【用法】水煎服。目前临床各药用量均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方剂名】白术附子汤,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组成】附子(9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散寒化湿,祛风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