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水陆二仙丹,出自宋·《洪氏集验方》。本方出自宋·苏颂《本草图经》,原名“水陆丹”,在《政和本草》卷二十三鸡头实(芡实)条曾予引载。后由宋·洪尊《洪氏集验方》载录并更名为“水陆二仙丹”。
【组成】芡实、金樱子各等分。
【用法】将芡实研末,金樱子熬膏,拌和制成丸。每服6~9克,每日2次,盐汤送下。
【功效】固涩止遗。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水陆二仙丹,出自宋·《洪氏集验方》。本方出自宋·苏颂《本草图经》,原名“水陆丹”,在《政和本草》卷二十三鸡头实(芡实)条曾予引载。后由宋·洪尊《洪氏集验方》载录并更名为“水陆二仙丹”。
【组成】芡实、金樱子各等分。
【用法】将芡实研末,金樱子熬膏,拌和制成丸。每服6~9克,每日2次,盐汤送下。
【功效】固涩止遗。
【方剂名】桑螵蛸散,出自宋·《本草衍义》。
【组成】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晚睡前,党参汤调下6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调补心肾,固精止遗。
【方剂名】茯菟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菟丝子5两(150克)、白茯苓3两(90克)、石莲子(去壳)二两(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酒煮糊为丸,每次服9克,每日2次,空腹盐汤送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
【功效】健脾补肾。
【方剂名】三才封髓丹,出自金·《医学发明》。
【组成】人参、天门冬、熟地黄各半两(各15克),黄柏3两(90克),砂仁一两半(45克),甘草七钱半(22.5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粉碎后,用米糊制成丸剂,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10克。亦可作水煎剂。
【功效】泻火坚阴,固精封髓。
【方剂名】安神定志丸,出自清·《医学心悟》。
【组成】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一两(各30克),石菖蒲、龙齿各五钱(各15克)。
【用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二钱(6克),开水送下。
【功效】安神定志,益气镇惊。
【方剂名】珍珠母丸,出自宋·《普济本事方》。
【组成】珍珠母(研如粉)三分(22.5克),当归、熟地黄各一两半(各45克),去芦人参、酸枣(研)、柏子仁(研)各一两(各30克),犀角(镑为细末)、茯神、沉香、龙齿各半两(各15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银、薄荷汤下,日午、夜卧服。现代用法:上药分别研为细末,和匀,以神曲粉打糊为丸,朱砂为衣,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每日3次。
【功效】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方剂名】养心汤,出自明·《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当归身、生地黄、熟地黄、茯神各一钱(各3克),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半(各4.5克),五味子十五粒(4克),柏子仁、酸枣仁各八分(各3克),炙甘草四分(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功效】养血滋阴,宁心安神。
【方剂名】酸枣仁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二升(12克)、甘草一两(3克)、知母二两(6克)、茯苓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方剂名】五虎追风散,出自现代·《中医杂志》(1955年第十号刊载山西史传恩家传方)。
【组成】蝉蜕一两(30克)、天南星二钱(6克)、明天麻二钱(6克)、带尾全虫7个(10克)、炒僵蚕七条(15克)。
【用法】水煎服。用黄酒二两为引。服前先将朱砂面五分冲下,每服后五心出汗即有效;但出汗与否,应于第二日再服,每日一付,服完三付后,第二日用艾灸伤口。
【功效】祛风痰,止痉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