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止带丸,出自明·《济阴纲目》。
【组成】当归(酒洗)、川芎、白术、人参、山药、杜仲(姜汁、酒炒,去丝)、香附、破故纸(补骨脂)(酒炒)、牡蛎(火煅)、椿根皮(酒炒)、续断、青黛。
【用法】上药各等分(青黛减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补气调血,益肾止带。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止带丸,出自明·《济阴纲目》。
【组成】当归(酒洗)、川芎、白术、人参、山药、杜仲(姜汁、酒炒,去丝)、香附、破故纸(补骨脂)(酒炒)、牡蛎(火煅)、椿根皮(酒炒)、续断、青黛。
【用法】上药各等分(青黛减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补气调血,益肾止带。
【方剂名】清带汤,出自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一两(30克)、生龙骨六钱(18克)、生牡蛎六钱(18克)、海螵蛸四钱(12克)、茜草三钱(9克)。
【用法】水煎,一日两次,温服。
【功效】健脾止带。
【方剂名】完带汤,出自清·《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一两(30克)、山药一两(30克)、人参二钱(6克)、白芍五钱(15克)、车前子三钱(9克)、苍术三钱(9克)、甘草一钱(3克)、陈皮五分(1.5克)、黑荆穗五分(1.5克)、柴胡六分(1.8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中健脾,化湿止带。
【方剂名】威喜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蜡120克、白茯苓(用猪苓7.5克同煮后去猪苓)120克。
【用法】将茯苓研为细末,熔黄蜡调和为丸。每次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补脾肾,涩精气。
【方剂名】秘精丸,出自宋·《严氏济生方》。
【组成】煅牡蛎、菟丝子、生龙骨、五味子、炒韭子、桑螵蛸、白茯苓、煅白石脂。
【用法】上药各等分,研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9次,每日2次,盐酒、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功效】温肾补虚固涩。
【方剂名】秘元煎,出自明·《景岳全书》。
【组成】炒远志(2.4克)、炒山药(6克)、炒芡实(6克)、炒枣仁(捣碎)(6克)、炒白术(4.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人参(6克)、五味子14粒、金樱子去核(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调补心脾,固精止遗。
【方剂名】十四味建中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甘草、人参、麦门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苁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黄。
【用法】上药各等分,制为粗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温服。
【功效】益气补血,温肾健脾。
【方剂名】固真丸,出自明·《景岳全书》。
【组成】菟丝子(500克)、煅牡蛎(120克)、金樱子(去子、蒸熟)(120克)、茯苓(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丸,每次服9克,每日2次,温酒或盐开水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
【功效】补肾固精。
【方剂名】诃子皮散,出自金·《兰室秘藏》。
【组成】御米壳(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各1.5克),炮干姜六分(1.8克),诃子(煨,去核)七分(2.1克)。
【用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空心热服。
【功效】温中祛寒,涩肠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