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日期: 2023 年 4 月 29 日

金匮肾气丸

vince 0

【方剂名】金匮肾气丸,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八味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桂枝30克、附子30克。

【用法】制成蜜丸,每次服15丸(6克,可加至25丸(10克),酒送下,每日2次。临床应用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比例酌减至汤剂常用量。

【功效】补肾助阳。

水解散

vince 0

【方剂名】水解散,出自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各60克),麻黄四两(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2克,开水调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辛温解表,清热通腑。

苦酒汤

vince 0

【方剂名】苦酒汤,出自汉·《伤寒论》。苦酒汤源于《伤寒论》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组成】半夏(9克),鸡子(去黄,一枚),苦酒适量。

【用法】将半夏置于苦酒中煮沸,去半夏,趁热下鸡子清,搅匀,少少含咽之。

【功效】利咽开音。

阿魏膏

vince 0

【方剂名】阿魏膏,出自明·《景岳全书》。

【组成】羌活、独活、玄参、官桂、赤芍、穿山甲、生地黄、两头尖、大黄、白芷、天麻、红花、槐枝、柳枝、桃枝各半两(各15克),木鳖子(去壳)十枚,头发一团。

【用法】上药用麻油二斤四两(1120克),煎药至黑,去渣,入樟丹、阿魏、苏合油、乳香、没药各半两(各15克)、麝香三钱(9克),收膏,摊布上。用时,将膏药烘热贴敷患处。

【功效】祛风活血,消肿止痛,化痞散结。

升阳举经汤

vince 0

【方剂名】升阳举经汤,出自金·《兰室秘藏》。

【组成】肉桂、白芍、红花各五分(各1.5克),细辛六分(1.8克),人参、熟地黄、川芎各一钱(各3克),独活、炮附子、炙甘草各一钱五分(各4.5克),羌活、藁本、防风各二钱(6克),白术、当归、黄芪、柴胡各三钱(各9克),桃仁10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可按比例酌加。

【功效】补血益气,升阳调经。

耳聋左慈丸

vince 0

【方剂名】耳聋左慈丸,出自清·《重订广温热论》。

【组成】磁石二两(60克)、熟地黄八两(24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牡丹皮三两(90克)、山药四两(120克)、茯苓三两(90克)、泽泻三两(90克)、北五味子五钱(15克)、石菖蒲一两半(45克)。

【用法】蜜丸。每次6~9克,每日2次口服。临床应用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比例酌减成汤剂常用量。

【功效】滋阴补肾,潜阳聪耳。

易筒地黄饮子

vince 0

【方剂名】易筒地黄饮子,出自宋·《易简方》。本方原名“地黄饮子”,因宋·王硕《易简方》收录,故通常都称其为“易简地黄饮子”;也有认为本方为《易简方》引宋·朱端章《卫生家宝方》。

【组成】生地黄、黄芪、熟地黄、甘草、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枇杷叶、枳壳、泽泻、人参各等分。

【用法】为粗末,每次服9克,水煎去滓温服。亦可改作汤剂,按常规剂量酌定各药用量。

【功效】养阴益气,润燥生津。

千捶膏

vince 0

【方剂名】千捶膏,出自清·《疡医大全》。

【组成】松香四两(120克),巴豆5粒,蓖麻仁七钱(21克),杏仁、乳香、没药、铜绿各一钱(各3克)。

【用法】上药捣膏,浸清水中。用时随疮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贴疮上,以绢覆盖。

【功效】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滋阴降火汤

vince 0

【方剂名】滋阴降火汤,出自明·《寿世保元》。

【组成】白芍一钱二分(3.5克),当归、川芎、黄柏、生知母、天花粉、生甘草各一钱(各3克),熟地黄—钱半(4.5克),玄参二钱(6克),桔梗三钱(9克),竹沥(冲入)半两(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降火。

坎离砂

vince 0

【方剂名】坎离砂,出自现代·《中药制剂手册》。本方曾改名“风寒砂”。

【组成】麻黄、归尾、附子、透骨草、红花、干姜、桂枝、牛膝、白芷、荆芥、防风、木瓜、生艾绒、羌活、独活、铁砂。

【用法】上药各等分,用醋、水各半熬成浓汁,再将铁砂炒红后搅拌制成。用时加醋10~15毫升拌匀,装入布袋内,自然发热,敷在患处。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