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性平,味甘,归肾经、肺经,滋肺补肾阳,凡阴虚阳浮、虚咳喘、痰血等症用之甚效。中医认为,冬虫夏草是唯一具有阴阳同补功效的中药,能够调节血脂、提高细胞能量、抗疲劳、直接抗肿瘤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Posts published in 4 月 2024
在养生中,黄芪善生发,补气生血,气生水降,利水退肿,补气生阳,固表止汗,鼓正气以耗毒排脓。故凡脾肺气虚,头晕气短,懒言无力,食少便溏,阳气下陷,发热畏寒,久泻脱肛,气不摄血,血虚津亏,崩漏便血,表虚不固,自汗盗汗,痈疽肿毒,久溃不敛,小便不利,皮肤水肿等症,皆可用之。
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归心经、脾经、肾三经,补气益阴,清热生津,用于治疗气虚、阴亏、内热、虚热烦倦、咳喘、痰血、口燥咽干、消渴等症。
瓜蒌与穿山甲、蒲公英配伍,可治疗乳、肺、肠之火痛;与黄连、半夏配伍,可治疗便秘;与丝瓜络、枳壳合用,治疗肋痛;与赭石同用,可止吐衄。
半夏味辛,性温、平,有毒,归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吐,消痞散结,治疗湿痰咳喘、痈肿、卒中痰顾、呕吐、胸膈胀满、头痛、头晕不眠。
百合味甘,性平,无毒,归心、肺经。食用养生早于观赏养生。《神农本草经》云:“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气。”
槟榔味辛、苦,性温,归胃经、大肠经,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主要用于治疗绦虫、蛔虫、姜片虫、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外重、水肿、脚气、疟疾等症。
山药性平,味甘,入肺经、脾经、肾经,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主治脾虚泄泻、消渴、遗精、带下等症,平常人均用它进行养生保健。山药在养生中既能补气,又能养阴,不滞不腻,是补中气之上品。益脾肾,理虚痨,固肾强精,小儿脾虚者用之尤佳。
灵芝历来被视为珍贵补品,种类繁多,药理作用广泛,如增强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提高耐缺氧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蛋白质合成,保护肝脏,促进细胞再生。
枣主养命以应天,列为“上品”,古称“美枣”。宋代医家寇宗爽称作“御枣”、“扑落酥”。《清异录》记载,益一损者枣,故医日为“百益红”、“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