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情,阴阳为正,万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食阴拟阳,稽于神明。食阴之道,虚而五藏,广而三咎,若弗能出朴。食之贵静而神风,距而两峙,参筑而毋遂,神风乃生,五声乃对。吸毋过五,致之口,枚之心,四辅所贵,玄尊乃至。饮毋过五,口必甘味,至之五藏,形乃极退。搏而肌肤,及夫发末,毛脉乃遂,阴水乃至,溅彼阳勃,坚蹇不死,饮食宾体,此谓复奇之方,通于神明。」天师之食神气之道。
Posts published in 4 月 2025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疚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苏内翰曰∶惟有子为不朽。人之有子也,讵可忽乎哉!境不论贫富,家不论贵贱,其爱之、惜之、保护之则一也。独是婴儿之生,犹草木之有萌 也。萌 甫出,遇严寒酷热,则或枯;经骤雨狂风,则不达。生机方露,调护为难。若婴儿亦人之萌 耳,近来由萌 而夭折者不可胜数。其中,或饥饱之不均,或寒燠之不节,或调养之无法,或禁忌之不知。恻然心伤,计无可施。因念古人于所爱惜、于所保护者,如何阅历,如何经验,而后垂一法以施之,立一说以遵之。余乃簇书之奥旨,采先哲之格言,颜曰∶鬻婴提要说。即系于《厘正按摩要术》之后。
夫天有非时之气,人即有非时之疾。禀赋强浓者,尚得以元气胜之,惟麻痘两症,尽人不免,每多发于婴儿,则为寰区通病。考先哲传书,详于论痘而略于论麻,盖以麻出六腑,与痘出五脏者不同,治得其法,可以片言居要,后学不明此意,辄谓治痘难,治麻易,浅试轻尝,多至草菅人命,良可悲也。壬子岁,自春延及夏秋,凡大村小落,小儿枉折者,不知凡几。虽曰气数使然,亦半由司命者未得其窍要也。砚丞汇有《麻疹备要》,皆采古人精言良法,可与明理者证活幼之心源。顷因家君代刻《神灸经纶》一书,请付梓其后,爰志数言于简端。
先儒有云。经传而经亡。非经亡也。亡于传经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浅视之之失其旨归也。夫灵素之为烈于天下也。千百年于兹矣。然余尝考汉艺文志曰。黄帝内经一十八卷。而灵枢居其九。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卷之一 刺法论…
五帝以上有书乎。曰。无书也。无书而实肇书之蕴也。五帝以下有书乎。曰。多书也。多书而实淆书之传也。夫无书而肇书之蕴。多书而淆书之传。则作与述之相为终始。不可诬也。聿稽五帝。首自庖牺。仰观俯察。近取远求。而八卦以通。昭然为明道开天之祖。嗣后伊芳耆。断耜揉耒。教穑辨物。而百汇以明。焕然为养生达性之主。厥传公孙。上稽天象。下究渊泉。中度人事。以人之五行六气。配天地阴阳。以天地之四时五行。应人部候。洞然为见垣彻微之宗。是三圣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