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难经》

vince 0

《难经》简介

《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撰。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等。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

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为“独取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作为辨证的范例,并有不少科学的论断。

62~68难主要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对五脏的募穴、俞穴的治疗以及五俞穴主治病证深入论述。重视狭义俞穴和一些特定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等。

69~81难主要论针法,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宜忌、注意事项。指出针刺疗法要因时制宜,要着眼于治未病。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难经》

论脉

一难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五难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

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

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