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9克),白芍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炮附子(去皮,破八片)一枚(9克)。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温阳利水。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9克),白芍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炮附子(去皮,破八片)一枚(9克)。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温阳利水。
【方剂名】生肌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组成】石膏、轻粉、赤石脂各一两(各30克),黄丹(飞)二钱(6克),龙骨、血竭、乳香、樟脑各三钱(各9克)。
【用法】上为细末,先用甘草、当归、白芷各一钱(各3克),煎汤洗净患上,用此干掺,软油纸盖扎,二日一洗一换。
【功效】活血祛腐,生肌敛疮。
【方剂名】黑虎丹,出自现代·《中医外科诊疗学》(上海卫生出版社)。
【组成】灵磁石(醋煅)一钱五分(1.5克),母丁香、公丁香(炒黑)各一钱(各3克),全蝎(炒过)7只约一钱五分(4.5克),炒僵蚕7只约七分(2.1克),炙甲片三钱(9克),炙蜈蚣二钱(6克),蜘蛛(炒炭)7只,麝香五分(1.5克),牛黄二分(0.6克),冰片一钱(3克)。
【用法】各研极细粉末,混合均匀;用时掺少许在疮头上,外盖太乙膏,隔日换药1次。
【功效】消肿提脓。
【方剂名】密陀僧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组成】雄黄、硫黄、蛇床子各二钱(各6克),密陀僧、石黄各一钱(各3克),轻粉五分(1.5克)。
【用法】为末,醋调搽患处。
【功效】祛风,杀虫,止痒。
【方剂名】羌活胜湿汤,出自元·《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克),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荆子三分(2克)。
【用法】上鼐祝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现代用法:水煎,食前温服。
【功效】发汗祛风,除湿止痛。
【方剂名】镇肝熄风汤,出自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轧细)各一两(30克),生龙骨(捣碎)、生牡蛎(捣碎)、生龟甲(捣碎)、生杭芍、玄参、天冬五钱各(15克),川楝子(捣碎)、生麦芽、茵陈各二钱(6克),甘草一钱半(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方剂名】止嗽散,出自清·《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三两(90克)、荆芥三两(90克)、紫菀三两(90克)、百部三两(90克)、白前三两(90克)、甘草一两(30克)、陈皮一两五钱(45克)。
【用法】药研细末,每次服6~9克,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止咳化痰,宣肺疏表。
【方剂名】桂枝汤,出自汉《伤寒论》。本方又名“阳旦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炙(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3克)。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