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绛矾丸,清·《重订广温热论》。
【组成】皂矾面裹烧红五钱(15克),杜苍术五钱(15克),真川朴八钱(24克),炒广皮六钱(18克),焦甘草三钱(9克)。
【用法】煮红枣肉为小丸,姜半夏粉一两(30克)为衣。每次4~6克,每日2次口服,淡姜汤送下。
【功效】健脾补血,燥湿杀虫。
【主治】脾胃不健,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体解懒,食积痞块等。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吸虫病所致肝硬化腹水。近二十年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血吸虫病少见,本方应用较少。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绛矾丸,清·《重订广温热论》。
【组成】皂矾面裹烧红五钱(15克),杜苍术五钱(15克),真川朴八钱(24克),炒广皮六钱(18克),焦甘草三钱(9克)。
【用法】煮红枣肉为小丸,姜半夏粉一两(30克)为衣。每次4~6克,每日2次口服,淡姜汤送下。
【功效】健脾补血,燥湿杀虫。
【主治】脾胃不健,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体解懒,食积痞块等。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吸虫病所致肝硬化腹水。近二十年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血吸虫病少见,本方应用较少。
【方剂名】壮筋养血汤,清·《伤科补要》。
【组成】当归、白芍、川续断、杜仲、生地黄、川芎、红花、牡丹皮、牛膝。
【用法】原方未注明用量,各药剂量可按汤剂常用量。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养血活络,强筋壮腰。
【主治】外伤筋络,筋骨不利,舌边有瘀点,脉沉涩者。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
【方剂名】小温中丸,元·《丹溪心法》。
【组成】青皮一两(30克),童便浸香附四两(120克),苍术二两(60克),半夏二两(60克),白术半两(15克),陈皮一两(30克),苦参半两(15克),姜汁炒黄连一两(30克),醋炒针砂二两(60克)。
【用法】研末,神曲糊为丸。每服6克,每日2次。
【功效】燥湿运脾。
【主治】脾虚不运,湿热积滞内蕴,腹部胀满,大便溏薄,两足浮肿,苔厚腻,脉滑。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
【方剂名】补肝汤,清·《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炙甘草、川芎、木瓜、酸枣仁。
【用法】原方未注明用量,各药剂量可按汤剂常用量,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补肝养筋明目。
【主治】肝血不足,筋缓手足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舌质淡,脉弦细。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视疲劳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骨性膝关节炎等病症。
【方剂名】羊肝丸,晋·《肘后备急方》。
【组成】黄连一两(30克)、羊肝一具。
【用法】水蜜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功效】清热泻火,补肝明目。
【主治】白内障,云翳遮睛,青盲等病症。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干眼症、绿风内障(青光眼)等病症。
【方剂名】通乳丹,清·《傅青主女科》。本方又名“生乳丹”。
【组成】人参、黄芪各一两(30克),当归二两(60克),麦门冬五钱(15克),木通、桔梗各三分(各1克),猪蹄两个。
【用法】临床应用常以饮片用作汤剂,人参改以党参代之,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催乳通乳。
【方剂名】安奠二天汤,清·《傅青主女科》。“安奠”,稳稳地奠定,“二天”,即指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名“安奠二天汤”。
【组成】人参一两(30克)、熟地黄一两(30克)、白术一两(30克)、山药五钱(15克)、山茱萸五钱(15克)、炙甘草一钱(3克)、杜仲三钱(9克)、枸杞子二钱(6克)、扁豆五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健脾益肾,固冲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