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桔梗二钱(6g),甘草生八分(2.5g),薄荷八分(2.5g),连翘一钱五分(5g),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桔梗二钱(6g),甘草生八分(2.5g),薄荷八分(2.5g),连翘一钱五分(5g),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剂名】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各5g),甘草炙五分(3g)。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脘腹胀满,脉弦。
【方剂名】六一散,出自《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一两(3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18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2~3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功效】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方剂名】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半斤(15g)黄芩三两(9g)芍药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五两,切(15g)大枣十二枚,擘(5枚)枳实四枚,炙(9g)大黄二两(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方剂名】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三两(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上十五味,畋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腰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剂名】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当归三两(12g),桂枝三两去皮(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二两,炙(6g),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擘(9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凝经脉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或寒人经络,腰、股、腿、足疼痛等。
【方剂名】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方剂名】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各60g)甘草炙黄,一两(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以水一中盏,加姜二片,大枣丽枚,同煎至六分,去渣,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每日2次,食前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暧气吞酸,肢体沉重,倦怠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