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消风养血汤,出自清·《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荆芥五分(1.5克)、蔓荆子五分(1.5g)、菊花五分(1.5克)、白芷五分(1.5克)、麻黄(去节)五分(1.5克)、桃仁(去皮尖)五分(1.5克)、红花(酒炒)五分(1.5克)、防风五分(1.5克)、川芎五分(1.5克)、当归(酒洗)一钱(3克)、草决明一钱(3克)、石决明一钱(3克)、白芍(药酒炒)一钱(3克)、甘草一钱(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疏散,养血行瘀。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消风养血汤,出自清·《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荆芥五分(1.5克)、蔓荆子五分(1.5g)、菊花五分(1.5克)、白芷五分(1.5克)、麻黄(去节)五分(1.5克)、桃仁(去皮尖)五分(1.5克)、红花(酒炒)五分(1.5克)、防风五分(1.5克)、川芎五分(1.5克)、当归(酒洗)一钱(3克)、草决明一钱(3克)、石决明一钱(3克)、白芍(药酒炒)一钱(3克)、甘草一钱(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疏散,养血行瘀。
【方剂名】泻青丸,出自明·《小儿药证直诀》。本方又名“泻肝丸”“凉肝丸”。
【组成】龙胆草、大黄、防风、羌活、川芎、当归、山栀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药均研细末,炼蜜为丸。竹叶煎汤加砂糖,温开水化下,小儿剂量酌减;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清肝泻火。
【方剂名】金匮肾气丸,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八味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桂枝30克、附子30克。
【用法】制成蜜丸,每次服15丸(6克,可加至25丸(10克),酒送下,每日2次。临床应用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比例酌减至汤剂常用量。
【功效】补肾助阳。
【方剂名】水解散,出自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各60克),麻黄四两(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2克,开水调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辛温解表,清热通腑。
【方剂名】苦酒汤,出自汉·《伤寒论》。苦酒汤源于《伤寒论》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组成】半夏(9克),鸡子(去黄,一枚),苦酒适量。
【用法】将半夏置于苦酒中煮沸,去半夏,趁热下鸡子清,搅匀,少少含咽之。
【功效】利咽开音。
【方剂名】阿魏膏,出自明·《景岳全书》。
【组成】羌活、独活、玄参、官桂、赤芍、穿山甲、生地黄、两头尖、大黄、白芷、天麻、红花、槐枝、柳枝、桃枝各半两(各15克),木鳖子(去壳)十枚,头发一团。
【用法】上药用麻油二斤四两(1120克),煎药至黑,去渣,入樟丹、阿魏、苏合油、乳香、没药各半两(各15克)、麝香三钱(9克),收膏,摊布上。用时,将膏药烘热贴敷患处。
【功效】祛风活血,消肿止痛,化痞散结。
【方剂名】升阳举经汤,出自金·《兰室秘藏》。
【组成】肉桂、白芍、红花各五分(各1.5克),细辛六分(1.8克),人参、熟地黄、川芎各一钱(各3克),独活、炮附子、炙甘草各一钱五分(各4.5克),羌活、藁本、防风各二钱(6克),白术、当归、黄芪、柴胡各三钱(各9克),桃仁10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可按比例酌加。
【功效】补血益气,升阳调经。
【方剂名】耳聋左慈丸,出自清·《重订广温热论》。
【组成】磁石二两(60克)、熟地黄八两(24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牡丹皮三两(90克)、山药四两(120克)、茯苓三两(90克)、泽泻三两(90克)、北五味子五钱(15克)、石菖蒲一两半(45克)。
【用法】蜜丸。每次6~9克,每日2次口服。临床应用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比例酌减成汤剂常用量。
【功效】滋阴补肾,潜阳聪耳。
【方剂名】易筒地黄饮子,出自宋·《易简方》。本方原名“地黄饮子”,因宋·王硕《易简方》收录,故通常都称其为“易简地黄饮子”;也有认为本方为《易简方》引宋·朱端章《卫生家宝方》。
【组成】生地黄、黄芪、熟地黄、甘草、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枇杷叶、枳壳、泽泻、人参各等分。
【用法】为粗末,每次服9克,水煎去滓温服。亦可改作汤剂,按常规剂量酌定各药用量。
【功效】养阴益气,润燥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