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配方】人参40g,天花粉40g,山药40g,黄连20g。
【制法】上述药物粉碎成粗末,用低度白酒1000ml浸泡,每隔2日将药酒振荡数次,2周后过滤即得。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配方】何首乌24克,当归12克,生地黄16克,黑芝麻仁12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将前4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隔水以文火煮数沸,取出待冷后,密封,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补肝肾,养精血,清热生津,乌发。
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归心经、脾经、肾三经,补气益阴,清热生津,用于治疗气虚、阴亏、内热、虚热烦倦、咳喘、痰血、口燥咽干、消渴等症。
【方名】白虎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碎(30克)、知母六两(9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
【方剂名】竹叶石膏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竹叶二把(9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3克)、人参三两(15克)、甘草二两(10克)、粳米半升、麦门冬一升。
【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剂名】竹叶柳蒡汤,出自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西河柳五钱(15克)、荆芥穗钱(3克)、干葛一钱五分(4.5克)、蝉蜕一钱(3克)、薄荷叶一钱(3克)、鼠粘子(牛蒡子)一钱五分(4.5克)、知母一钱(3克)、玄参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麦门冬三钱(9克)、竹叶三十片(3克),甚者加石膏五钱(15克)、冬米一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方剂名】消渴方,元·《丹溪心法》,明·《古今医统大全》名“四汁膏”。
【组成】黄连末(6克)、天花粉末(10克)、人乳汁亦可用牛乳代替(30毫升)、藕汁(50毫升)、生地黄汁(50毫升)。
【用法】后二味汁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10毫升和蜂蜜5毫升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每日3~4次。(原书无剂量,按常规剂量酌定各药用量)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补血。
【主治】消渴,口干引饮,消谷善饥,舌红苔燥,脉细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