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防风、当归、秦艽、羌活、苦参、牛膝、僵蚕、鳖甲、苍术、枸杞子、白茅根各90克,豹胫骨(代)180克,松节100克,蓖麻子仁30克,白酒7500毫升。
【制法】将前十四味捣细,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2炷香取起,再入水内浸10日。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祛风除湿,凉血解毒。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配方】防风、当归、秦艽、羌活、苦参、牛膝、僵蚕、鳖甲、苍术、枸杞子、白茅根各90克,豹胫骨(代)180克,松节100克,蓖麻子仁30克,白酒7500毫升。
【制法】将前十四味捣细,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2炷香取起,再入水内浸10日。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祛风除湿,凉血解毒。
【药材简介】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Lindl.)Lem.的带叶藤茎。我国南北各地均用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全年可采,割下藤茎,晒干。切断生用。
【美容功效】祛风除湿,凉血消肿。
【方剂名】小活络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又名“小活络丸”;制片,名“小活络片”。
【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南星、地龙各六两(各180克),乳香、没药各二两二钱(各6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每服1丸(约3克);片剂,每服3~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加量酌减。
【功效】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方剂名】薏苡仁汤,出自清·《类证治裁》。
【组成】薏苡仁(15克),当归、川芎、生姜、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白术、草乌、川乌(各9克),麻黄(4.5克)。
【用法】水煎服。原书未著用量,可根据常规剂量应用。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剂名】桂枝附子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四两(9克)、附子三枚(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9克)。
【用法】水煎服。目前临床各药用量均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方剂名】五痹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片姜黄(30克)、炙甘草(15克)、羌活(3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配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伸筋草、祁艾叶、山柰各20克,西红花、桃仁、冰片(或樟脑)、细辛、桂枝各10克,乳香40克,95%乙醇2500毫升。
【制法】将前十二味各研为粗末,混匀,置容器中,加入95%乙醇,密封,经常摇动,浸泡15~30日后,过滤去渣,储瓶备用。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散淤,消肿止痛。
【配方】参三七、当归尾、三棱各70克,红花、樟脑各12克,生川乌、生草乌、五加皮、木瓜、牛膝各50克,六轴子20克,70%乙醇6000毫升。
【制法】将前十一味捣为粗末,置容器中,加入70%乙醇,密封,浸泡7日后即可取用。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化淤,理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