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配方】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生山楂30g,虎杖24g,败酱草24g,茵陈24g,制大黄15g,生薏苡仁15g,黄连10g,生甘草8g。
【制法】上述药物用2000ml白酒浸泡3周,过滤即得。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配方】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生山楂30g,虎杖24g,败酱草24g,茵陈24g,制大黄15g,生薏苡仁15g,黄连10g,生甘草8g。
【制法】上述药物用2000ml白酒浸泡3周,过滤即得。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
【配方】茵陈30g,生地黄30g,枇杷叶30g,牡丹皮9g,赤芍9g,桑白皮18g,知母9g,黄芩9g。
【制法】上述药物用白酒1000ml浸泡,2周后过滤即得。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经、胃经、肝经、胆经,清利湿热,退黄疽,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药。
华佗和他的弟子,经过三年的时间,尝遍春夏两季的野菜草头,不仅发现了茵陈可治黄疸病,而且季节性特别强,只有3月、4月的茵陈的嫩叶有明显的疗效,其他月份的茵陈药性极差,正是“五月六月当柴烧”。
【药材简介】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或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的幼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生用。
【美容功效】清利湿热,祛斑悦色。
【方剂名】胆道排石汤,出自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郁金15克、枳壳9克、木香9克、生大黄6~9克。
【用法】水煎服,或制成丸剂,每服9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以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1周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必要时,亦可连续服2个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利胆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