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医杂志
【配方】天冬60g,浙贝母12g,生牡蛎30g,白芥子10g,僵蚕10g,露蜂房10g,昆布15g,海藻15g,荔枝核12g,橘核12g,鹿角片12g,三棱10g,莪术10g,生麦芽30g。
【制法】上述药物碾碎成粗末,用白酒1500ml浸泡2周,过滤即得。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来源】中医杂志
【配方】天冬60g,浙贝母12g,生牡蛎30g,白芥子10g,僵蚕10g,露蜂房10g,昆布15g,海藻15g,荔枝核12g,橘核12g,鹿角片12g,三棱10g,莪术10g,生麦芽30g。
【制法】上述药物碾碎成粗末,用白酒1500ml浸泡2周,过滤即得。
【来源】《中药制剂汇编》
【配方】白及25g,土槿皮25g,槟榔25g,生百部25g,川椒25g,大枫子仁12g,斑蝥(去翅,去足)2g。
【制法】取白及、土槿皮、槟榔、生百部、川椒五味,分别研碎i另将斑蝥研细与大枫子仁混合,捣成泥状,然后加白酒或60%~70%乙醇300ml,浸泡7日,过滤后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备用。
【来源】《瘰疬证治》
【配方】玄参50g,象贝母24g,煅牡蛎50g,猫爪草24g,夏枯草100g,炮山甲24g,昆布50g,海藻50g,梓木草24g,三棱12g,莪术12g,白芥子12g,黄芪24g,当归24g,地龙24g。
【配方】桂枝、穿山甲(代)、地龙、皂角刺各10克,茯苓20克,赤芍、桃仁、鳖甲各15克,牡丹皮8克,低度白酒(或黄酒)300毫升。
【制法】将上药加水煎煮2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并加热浓缩,取浓汁200毫升,与酒混合盛入瓶中备用。
【功效】活血化淤,软坚散结,化气利水。
【方剂名】玉屑无忧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玄参(去芦)、荆芥穗、滑石(研)、黄连(去毛)、缩砂仁(去壳)、白茯苓(炒令黄)、贯众(去芦)、炙甘草、山豆根各一两(各3克),寒水石(研飞)二两(60克),硼砂二钱(6克)。
【用法】每服一钱,干掺舌上,后以新水咽下,不拘时候。
【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剂名】内消瘰疬丸,出自清·《疡医大全》。
【组成】夏枯草八两三钱(250克)、玄参五两(150克)、天花粉一两(30克)、甘草一两(30克)、青盐五两(150克)、白蔹一两(30克)、当归一两(30克)、海藻一两(30克)、枳壳一两(30克)、桔梗一两(30克)、川贝母一两(30克)、制大黄一两(30克)、薄荷一两(30克)、连翘一两(30克)、海蛤粉一两(30克)、生地黄一两(30克)、硝石一两(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软坚散结,化痰消瘿。
【方剂名】夏枯草膏,出自清·《医宗金鉴》。
【组成】夏枯草一斤半(480克),当归、白芍、玄参、乌药、浙贝母、僵蚕各五钱(各10克),昆布、桔梗、甘草、川芎、陈皮各三钱(各6克),红花二钱(4克),香附一两(20克)。
【用法】上药制成膏剂。每服9~15克,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功效】化痰活血,软坚散结。
【方剂名】鳖甲煎丸,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炙鳖甲、赤硝各十二分(各90克),蜣螂六分(45克),芍药、牡丹、土h虫各五分(各37克),蜂巢四分(30克),炒乌扇、柴胡、黄芩、鼠妇、干姜、大黄、桂枝、厚朴、石韦、紫葳、炙阿胶各三分(各22.5克),瞿麦、桃仁各二分(各15克),葶苈、半夏人参各一分(各7.5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日3次。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