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温经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麦门冬各三两(各9克),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去心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各二两(各6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冲。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温经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麦门冬各三两(各9克),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去心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各二两(各6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冲。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剂名】桂枝茯苓丸,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
【用法】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1~3次,食前服。
【功效】活血,化瘀,消炎。
【方剂名】鳖甲煎丸,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炙鳖甲、赤硝各十二分(各90克),蜣螂六分(45克),芍药、牡丹、土h虫各五分(各37克),蜂巢四分(30克),炒乌扇、柴胡、黄芩、鼠妇、干姜、大黄、桂枝、厚朴、石韦、紫葳、炙阿胶各三分(各22.5克),瞿麦、桃仁各二分(各15克),葶苈、半夏人参各一分(各7.5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日3次。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剂名】大黄蛰虫丸,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十分(75克),黄芩二两(60克),甘草三两(90克),桃仁、杏仁各一升(各60克),芍药四两(120克),干地黄十两(300克),干漆一两(30克),虻虫一升(60克),水蛭百枚(60克),蛴螬一升(60克),蛰虫(土h虫)半升(30克)。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3克,日三服。现代用法:将蛴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为细粉,过罗,与桃仁等混合均匀,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粒3克,蜡皮封固。每服1丸,温开水或酒送服。
【功效】破血消炎,祛瘀通经。
【方剂名】当归芍药散,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当归芍药汤”“当归茯苓散”。
【组成】当归三两(9克),芍药一斤(30克),泽泻、川芎半斤(15克),茯苓、白术四两(12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酒和服,一日三次。现代临床应用多改散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调血养肝,健脾利湿。
【方剂名】下瘀血汤,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瘀血汤(《普济方》)、大黄虫丸(《古方选注》)。
【组成】大黄二两(9克)、桃仁二十枚(9克)、虫(土鳖虫)二十枚(9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现代临床亦可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祛瘀活血,泻下通经。
【方剂名】橘皮竹茹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