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汤液经法》学说

vince 0
汤液经法图

图释: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

 汤液经法拟补

太老师张大昌先生系《辅行决》的收藏捐献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高。现将其未公开发行的《经法述义》中的一篇摘出,以供大家学习、研究。此文系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张大昌1990年序(弟子范志良整理)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时方可同日而语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说,有一君、一臣、一佐、 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方。《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 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昔黄帝与臣工、岐伯、雷公等,编难问证,详病变之情,脏腑经俞之景,以为《内经》。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以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十二神方:四神、八维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兽玄武,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气凛,其剂渗。经云:“渗可祛湿”。其方玄武,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属。

东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兽青龙,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气散,其剂轻。经云:“轻可祛实(一云闭,邪气闭实也)”。其方青龙,麻黄、甘草、杏仁、桂枝属。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兽朱鸟(雀),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气润,其剂滋(一云润)。经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鸟,阿胶、鸡子黄、黄连、黄芩属。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兽白虎,其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气肃,其剂收。经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属。

北东其位丑,阳气始生,地气始动。其宿咸池,其气滑。经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黄芩、滑石属。

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生其宿阳旦,其气温。经云:“温可祛寒”。其方阳旦,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属。

东南其位辰,阳气大振,万物思动。其宿天阿,其气宣。经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属。

南东其位巳,阳气大张,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气泄。经云:“泄可祛实”。其方螣蛇,厚朴、大黄、甘草、枳实属。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其宿勾陈,其气补。经云:“补可扶弱”。其方勾陈,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属。

方例

剂分十二以阴阳为两综,以三阴三阳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虚实而成为十二剂,以应十二地支,在天文学则为经度也。

方次是适应剂的使用条例,其中当分十种,仍以阴阳为综,其名义有格式方五个、义理方五个。此是以十方应十天干,在天文学则为纬度也。

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剂为轻(散)剂、宣剂、清剂、滋剂、滑剂、泄剂、重剂、收剂、温剂、渗剂、涩剂、补剂。

十方为单方、小方、急方、正方、主方、复方、大方、缓方、变方、通方。

阳  综

病属表、热、实之类,治则轻、宣、清、滋、滑、泄六剂。

一、病在表者,轻宣两剂。

(一)轻剂:经云:“轻可祛实”(邪气闭实也),一云闭。青龙汤、麻黄主

单方:麻黄

主解肺郁,发汗止喘。《本经》

麻黄四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小方:麻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治皮水无汗而喘,脉浮者。《金匮》云:“治卒上气喘息欲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急方:还魂汤《千金翼方》     治客忤卒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麻黄汤《伤寒论》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方与《伤寒论》麻黄汤、《外台》麻黄解肌汤同。

主方:深师麻黄汤《外台秘要》     疗上气咳嗽,喉中有水鸡声,唾脓血腥臭味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另一版本:麻黄汤去杏仁加大枣。

复方:深师麻黄加枣汤       治外感不彻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枚  杏仁二两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龙汤《伤寒论》即《伤寒论》小青龙汤去细辛  治新旧兼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缓方:越肺汤补方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加细辛   治太阳中风或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细辛三两  石膏半斤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按:师曰:“本方应厘正为大越肺汤,故补细辛。”

变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通方:越婢汤《金匮要略》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二)宣剂:经云:“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天阿汤,姜主

单方:生姜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止呕祛痰下气(《别录》)。

生姜半斤,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小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呕吐口不渴,谷不得下者。

生姜半斤,切  半夏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急方:半夏汤《千金要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天阿汤《外台秘要》  治干呕哕逆,《外台》云:“治胸胁气满,每食气噎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人强者作三服。

按:此方在《外台》名通气汤。

主方:天阿厚朴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复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头痛,咽中介介然如有炙脔,吐不出,吞不下。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茯苓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金匮》有苏叶,无桂心、橘皮。

大方:大天阿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咽中塞,食已即吐者。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厚朴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缓方:泻心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治呕利交作,心下痞满,雷鸣腹痛。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厚朴三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按:《辅行诀》无半夏、厚朴。

变方:吴茱萸汤《千金要方》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三两  小麦一升

上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伤寒论》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附方:《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广济方》  治奔豚气在心,吸吸短气,不欲闻人语声,心下烦乱不安,发作有时,四肢烦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两  半夏七两,洗  干姜四两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两,炮  桂心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疗奔豚气在胸心,迫满支胁方。

生姜一斤,切  半夏四两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吴茱萸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二、病势反映为热者,清滋两剂

(一)清剂:经云:“清可祛热”(存阴),阴旦汤,黄芩主。

单方:黄芩     主诸热黄疸,下痢,逐水,下血闭。《本经》

黄芩三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小方:黄芩大枣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黄芩大枣芍药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腹中引痛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阴旦汤《伤寒论》即黄芩汤《伤寒论》  治身热胸胁满,腹中痛,下利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主方:阴旦加生姜汤补方     治天行身热汗出,胸胁满,腹中痛,下利干呕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复方:阴旦加生姜人参汤补方   治身热汗出,胸满腹痛,下利干呕,心下痞满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二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方:大阴旦汤《伤寒论》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加芍药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干,往来寒热,胸胁痞满,不能食,或呕吐下利,或发热腹痛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四两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加栝楼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四两、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去黄芩,芍药改六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三两;若咳者,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缓方:大柴胡汤《伤寒论》    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半夏半升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变方:四逆散《伤寒论》 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芍药  甘草炙  枳实各十分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若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

通方:排脓散汤《金匮要略》  治疮痈,排脓托毒,或胸喉之间欲成疮痈者。

芍药六两  枳实十六枚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桔梗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分,日再服。
按:此方即《金匮》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和排脓汤(桔梗、甘草、生姜、大枣)二方合剂去鸡子黄、生姜而成。

(二)滋剂:经云:“滋可祛枯”。朱鸟汤、阿胶主。

单方:阿胶      主心腹内崩劳极,女子下血,安胎。诸失血。《本经》

阿胶三两

上一味,以水一升,内胶烊尽,温服五合,日再服。

小方:阿胶鸡子黄汤补方   治诸失血心烦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阿胶鸡子黄芩汤补方    治诸急吐血,身热心烦,口舌上有疮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芩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朱鸟(雀)汤补方     治诸心中动悸,烦热不安,吐血衄血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黄连、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方: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治诸失血下血,身热心烦不得眠,汗出腹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后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黄连阿胶地黄汤补方     治频频失血。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后四物,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朱鸟汤《金匮要略》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地黄、伏龙肝   治一切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及腹中疼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二两  伏龙肝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后五物,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方亦即《金匮》黄土汤减附子、甘草、白术加黄连、芍药、鸡子黄方。

缓方:朱鸟加术汤补方    治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腹中痛,下利脉弱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三两  白术三两  伏龙肝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后六味,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变方:柏叶汤《千金要方》     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者。

阿胶二两  柏叶二两  干姜二两  艾一把  马通汁一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纳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仲景名柏叶汤,不用阿胶。《小品》不用柏叶,《肘后》同。

通方:马通汤《千金要方》   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者。

阿胶如手掌大  艾叶一升  干姜二两  竹茹一升  马通汁半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业师拟补汤名。 一方无竹茹,干姜作七两。

三、病属实者,滑、泄两剂。

(一)滑剂:经云:“滑可祛著”(以除脏腑积滞之气也)。咸池汤,榆白皮主。

单方:榆白皮      主二便不利,利水道,便血。《本经》

榆白皮一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半,分二服。
小方:榆皮葵子汤《千金翼方》

治大小便不通。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急方:榆皮葵子滑石汤《外台秘要》   治大小便暴闭不通。

榆皮一两  葵子一两  滑石二两

上三味,下筛为散,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二匕和服,二服即通。

正方:小咸池汤补方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下重者。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滑石二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服。

主方:滑石汤《外台秘要》    疗淋方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瞿麦二两  滑石二两

上五味,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再服。

按:《外台》有石苇一两,无黄芩。

复方:榆皮汤《外台秘要》     治疗淋方。

榆皮八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二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旦服。

大方:大咸池汤《外台秘要》    治三阳实,大小便不通者。

榆皮一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一两  防葵一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按:本方与《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榆皮汤同。

缓方:咸池加车前汤《千金要方》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如栀子汁,或如黄蘖汁,每欲小便即茎头痛。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瞿麦三两  黄芩三两  石苇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三两  车前草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车前草一升,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变方:备急疗难产方《外台秘要》     治母子俱死者,产难及胎不动转者。

榆皮三两  葵子五合  甘草炙,一两  桂心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服一升,须臾不产,更服一升。忌海藻、生葱。

通方:牛膝汤《外台秘要》      治胞衣不出,令胞衣烂方。

葵子一升  瞿麦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六两  当归三两  牛膝四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牛狗肉。

(二)泄剂:经云:“泄可祛壅(一云祛实)”。螣蛇汤,厚朴主

单方:厚朴     主消痰下气,胸满腹胀。《别录》

厚朴半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小方: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    治饮食不化,腹中胀满者。

厚朴半斤  大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急方: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治腹满气胀,痛而闭,支饮胸满者。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正方:小螣蛇汤补方    治腹中胀满,坚而痛闭者。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厚朴五物汤补方     治腹满不减,顺下之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

复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治脾约,大便难,小便数者。

厚朴一尺  大黄一斤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大方:大螣蛇汤补方即厚朴七物汤《金匮》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而数者。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心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若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缓方:厚朴七物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而呕者,其脉浮而数。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枝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半夏五合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按:此方即《金匮》厚朴七物汤方下注“呕者加半夏五合”。

变方:厚朴枳实桂姜汤补方      治霍乱吐利。

厚朴四两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再服。

通方: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治下腹中淤血,少腹急结者。

桃仁五十枚  大黄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前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阴  综

病属里、寒、虚三类。治则:收、重、温、渗、补、涩六剂。
一、病在里者,收、重两剂。

(一)收剂:经云:“收可已耗”白虎汤,石膏主。

单方:石膏          主除三焦大热,汗出烦渴。《本经》

石膏一斤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石膏粳米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石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石膏粳米知母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鼻干口苦者。主暑厥。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知母四两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白虎汤《伤寒论》    治诸热汗出,口舌干燥,烦渴,脉洪大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主方:白虎加参汤《金匮要略》    治太阳中热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复方:竹叶石膏汤。(《外台秘要》)     《千金》疗伤寒虚羸少气呕吐。

石膏一斤  竹叶一把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饮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白虎汤《辅行诀》即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或咳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半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缓方:竹叶石膏生姜汤《外台秘要》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咳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斗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出《外台秘要》卷二,伤寒虚羸方,方名为业师拟补。

变方:木防己汤《金匮要略》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者。  

石膏鸡子大三枚  木防己三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附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要略》   治上症若虚者服上方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宜本方: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通方:白虎加桂汤《金匮要略》  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疟,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重剂:经云:“重可祛怯”。紫宫汤,牡蛎主

单方:牡蛎          主伤寒温热洒洒,惊恚,怒气。《本经》

主结核烦满,汗出,心痛结。《别录》

主药物损伤,惊狂不眠。《汤本求真》

牡蛎三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方:龙骨牡蛎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

牡蛎烧  龙骨煅,各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急方:龙骨牡蛎石脂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者。

牡蛎烧  龙骨烧  赤石脂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正方:小紫宫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小便短涩。

牡蛎烧  龙骨烧,各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上四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紫宫加干姜汤补方      治痰澼。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复方:紫宫加干姜甘草汤补方      治发痫吐涎沫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紫宫汤《外台秘要》 治神气不宁,惊悸不安,发痫吐涎沫,呕逆食不下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大黄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七味,捣下筛,韦囊盛,取三指撮,以井华水二升,煮三沸,药成,适寒温,大人服一升,未满百日服一合。未能饮者,绵裹筯头内汤中,著小儿口中以当乳汁,热多者日四服。

按:此方与《外台秘要》深师除热方去白石脂、桂心同。方名系师重拟。

缓方:龙骨汤《外台秘要》      疗宿惊失志,忽忽喜忘,悲伤不乐,阳气不起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一两  茯苓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炙,三两  桂心一两  麦冬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变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

牡蛎烧,二两  龙骨二两  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附方:牡蛎汤《外台秘要》         治牡疟多寒者,内有痰而表热重之疟疾。

牡蛎熟,四两  麻黄四两  蜀漆三两(若无,常山代之)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黄,去沫,取六升,内二味,更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则愈。

通方:紫石英汤《外台秘要》风引汤方《金匮》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痸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方。

紫石英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各八两  龙骨  大黄  甘草炙,各四两  牡蛎烧  干姜  桂心各三两  

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内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

按:此方与《古今录验》、范汪同。

二、病属寒者,温、渗两剂。

(一)温剂:经云:“温可祛寒”阳旦汤,桂主。

单方:桂心         主温中通脉,伐肾邪,治水气上逆。《本经》

桂心四两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小方:桂枝甘草汤《伤寒论》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叉手自冒心,欲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急方:温中汤《外台秘要》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干呕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水七升半,煎服三升,分五服。

正方:小阳旦汤《辅行诀》即桂枝去芍药汤方《伤寒论》   治诸阳气虚自汗出(不论冬夏)。《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外台》云:“疗中风汗出干呕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本方与《外台》深师桂枝汤亦同。

主方:桂枝汤《伤寒论》   治太阳中风,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 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复方: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治虚劳里急,心悸衄血,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阳旦汤《辅行诀》即黄芪建中汤《金匮》   治诸虚劳汗出,诸损不足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黄芪四两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缓方: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即《金匮要略》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诸虚失血。(《千金翼方》)云:“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小腹拘急,腹痛引腰背不能饮食。”条文下云:“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血衄不止,加地黄、阿胶。”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当归四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地黄六两  阿胶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变方: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  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二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通方: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二)渗剂:经云:“渗可祛湿。”玄武汤,术主

单方:术    主风寒湿痹,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祛肿。除心下急满。《别录》
白术四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白术茯苓汤补方      治停饮,心下支满者

白术四两  茯苓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白术茯苓生姜汤补方     治水饮,上冲胸,苦闷,头眩,干呕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玄武汤《辅行诀》 《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治诸水积滞,水气上逆,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一方作生姜当从)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此方与《千金方》茯苓汤同。

主方:玄武加附子汤补方   治疗水气上逆,气上冲胸,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四肢冷厥,脉沉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复方:玄武加附子大枣汤补方         治上症续发心中如饥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二枚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玄武汤《辅行诀》     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呕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干姜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三两  附子炮,三枚  芍药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缓方:木防己汤《外台秘要》

疗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者。

白术三两  茯苓六两  木防己三两  生姜二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二两 黄芪三两  芍药二两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服。

变方: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白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防己二两  黄芪二两

上四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通方:防己汤《外台秘要》即防己茯苓汤《金匮》        疗皮水如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集集动者。

茯苓六两  防己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  黄芪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三、病属虚者,补涩两剂。

(一)补剂:经云:“补可扶虚”(一名弱)。勾陈汤,甘草主

单方:甘草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本经》。

持润津,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

小方: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治肺痿唾涎沫,肺中冷,小便数,遗尿,必眩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甘草干姜大枣汤《外台秘要》     治上症加心中温温,咽燥而渴。

甘草炙,二两  干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按:文仲、《千金》、《古今录验》同,深师云温脾汤,范汪亦同。

正方:小勾陈汤《千金要方》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按: 此方《金匮》无干姜有生姜五两,大枣用十五枚,名《千金》生姜甘草汤,主治均与此同,唯《千金》用大枣十二枚,亦名生姜甘草汤。《外台》引《集验》,主治 咽燥而渴,下注有“一云不渴”四字,方后注云:“仲景《伤寒论》、《备急》、范汪、《千金》、《经心录》同”,可知此方原系仲景方。

主方:理中丸(汤)《伤寒论》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数十枚

上前四味,捣筛,枣泥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温服一丸,日三服。

汤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理中丸(汤)方,蜜丸为枣肉丸。

复方:理中加桂汤补方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心下悸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勾陈汤补方      治吐利频作,痞满不能食,腹痛雷鸣,下利完谷者。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缓方:勾陈茯苓汤补方     治小便不利。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茯苓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变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   治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草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通方:茯苓四逆汤《伤寒论》     治小便不利,心下痞,四肢冷,脉微者。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一两半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炮,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涩剂:经云:“涩可固脱。”神后汤,赤石脂主

单方:赤石脂       治内饮蓄水,利小便,止滑泄呕利。

赤石脂一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方:石脂干姜汤补方     治寒中,吐下冷水。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石脂干姜禹粮石汤补方     治濡泻吐下。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禹粮石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神后汤补方即桃花汤加禹粮石《伤寒论》   治诸飧泻洞下。《伤寒论》云:“治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主方:坚溃汤补方    治久泻不止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坚溃加参汤补方       治脱泻而心下痞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人参一两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方:大神后汤补方  治肠澼下利脓血,痞满腹痛不能食者。

石脂一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粳米半斤  芍药二两  禹粮石三两  附子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缓方:大桃花汤《千金要方》      治冷白滞痢腹痛。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芍药一两  白术六两  附子二两  龙骨烧三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取九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胀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按:《千金方》有牡蛎三两、当归三两。

变方:赤石脂丸《金匮要略》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呕吐清水,四肢冷者。

赤石脂二两  干姜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炮,一两  桂心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按:此方《金匮》名乌头赤石脂丸,方中有乌头无桂心。《今释》云:“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方中乌头恐为乌梅之误也。”今据证属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重证,故改为桂也。
通方:乌头赤石脂丸《外台秘要》            治疗久心痛与冷气痛。

赤石脂三两  干姜二两  蜀椒二两  桂心二两  乌头炮,三两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服。以知为度。

十方君臣佐使格式

一、单方:一君。

二、小方:一君一臣。

三、急方:一君一臣一使。

四、正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

五、主方:一君一臣一佐二使。

六、复方:一君二臣一佐二使。

七、大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八、缓方:一君二臣二佐三使。

九、变方:君臣不拘。

十、通方:君臣不拘。

一至五方为格式方,六至十方为义理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