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丁香柿蒂汤,出自明·《症因脉治》。
【组成】丁香(6克)、柿蒂(9克)、人参(3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方中人参,现代临床可改用党参。
【功效】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橘皮竹茹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清热。
【方剂名】暖肝煎,出自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二钱(6克)、枸杞三钱(9克)、乌药二钱(6克)、小茴香二钱(6克)、茯苓二钱(6克)、沉香(木香)一钱(3克)、肉桂一钱(3克)、生姜3~5片。
【用法】水煎服。饭后温服,每日2次。
【功效】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方剂名】橘核丸,出自宋·《济生方》。本方又名“橘核疝气丸”。
【组成】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各一两(各30克),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肉桂、木香各半两(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每服9克,每日1~2次,空腹温酒或淡盐汤送下。也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方剂名】天台乌药散,出自宋·《圣济总录》。本方又名“乌药散”。
【组成】乌药、木香、茴香、青橘皮、高良姜各半两(各15克),槟榔二个(9克),川楝子十个(12克)。
【用法】川楝子用巴豆微炒,敲破,小麦麸一升同炒,川楝子变黑色时,去巴豆、小麦麸,上除炒巴豆不用外,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3克),食前温酒送下;疼甚,炒生姜、热酒调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行气,散寒止痛。
【方剂名】金铃子散,出自宋·《太平圣惠方》。
【组成】金铃子(又名川楝子)、玄胡索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次服用6~9克,酒调下,或用温开水送下。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比例酌减至汤剂常用量。
【功效】泄热疏肝,行气止痛。
【方剂名】失笑丸,出自金·《兰室秘藏》。本方又名“枳实消痞丸”。
【组成】干姜、炙甘草、麦芽、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各6克),半夏、人参各三钱(各9克),厚朴四钱(12克),枳实、黄连各五钱(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小丸。每次服6~9克,每日2~3次,饭后温开水送下。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消痞除满,健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