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脾肾双补丸,出自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人参(500克)、莲肉(500克)、菟丝子(750克)、五味子(750克)、山茱萸肉(500克)、真怀山药(500克)、车前子(360克)、肉豆蔻(300克)、橘红(180克)、仁(180克)、巴戟天(360克)、补骨脂(500克)。
【用法】上药共制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每日2次。
【功效】补肾健脾,涩肠止泻。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脾肾双补丸,出自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人参(500克)、莲肉(500克)、菟丝子(750克)、五味子(750克)、山茱萸肉(500克)、真怀山药(500克)、车前子(360克)、肉豆蔻(300克)、橘红(180克)、仁(180克)、巴戟天(360克)、补骨脂(500克)。
【用法】上药共制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每日2次。
【功效】补肾健脾,涩肠止泻。
【方剂名】真人养脏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又名“纯阳真人养脏汤”。
【组成】人参、当归(去芦)、白术(焙)各六钱(各6克),肉豆蔻(面裹,煨)半两(8克),白芍一两六钱(12克),诃子(去核)一两二钱(9克),肉桂(去粗皮)、炙甘草各八钱(各6克),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3克),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9克)。
【用法】汤剂,一日两次,饭前温服。
【功效】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方剂名】黄芪建中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一两半(45克)、桂枝三两(90克)、芍药六两(180克)、甘草二两(60克)、生姜三两(90克)、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用法】水煎服,各药用量需根据目前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温中补气。
【方剂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桂枝一两(15克)、炙甘草二两(30克)、龙骨二两(30克)、牡蛎二两(30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功效】潜阳镇惊,补心安神。
【方剂名】交泰丸,出自明·《韩氏医通》。
【组成】川黄连五钱(1.5克)、肉挂心五分(1.5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现代用法: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丸,每日2次。
【功效】交通心肾。
【方剂名】生铁落饮,出自清·《医学心悟》。
【组成】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贝母各三钱(各9克),胆南星、橘红、远志肉、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各一钱(各3克),元参、钩藤、丹参各钱五分(各4.5克),辰砂三分(0.9克),生铁落(30克)。
【用法】用生铁落煎熬三炷香(3小时),取此水煎药,服后安神入睡,不可惊骇叫醒,犯之则病复作,难乎为力。现代用法:先煎生铁落45分钟,取此水煎药。
【功效】镇心安神,清火涤痰。
【方剂名】百合地黄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7枚、生地黄汁200毫升。
【用法】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滋阴清热。
【方剂名】甘草小麦大枣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三两(9克)、小麦一升(15克)、大枣十枚(10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功效】养心安神,柔肝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