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大造丸,出自明·《扶寿精方》。
【组成】紫河车一具,龟板二两(60克),黄柏、杜仲各一两五钱(各45克),牛膝、天门冬、麦门冬各一两二钱(各36克),人参一两(30克),生地黄二两五钱(75克)。
【用法】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
【功效】益肺补肾,滋阴清热。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大造丸,出自明·《扶寿精方》。
【组成】紫河车一具,龟板二两(60克),黄柏、杜仲各一两五钱(各45克),牛膝、天门冬、麦门冬各一两二钱(各36克),人参一两(30克),生地黄二两五钱(75克)。
【用法】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
【功效】益肺补肾,滋阴清热。
【方剂名】清咽宁嗽汤,出自明·《医学统旨》。
【组成】桔梗二钱(6克),栀子一钱(3克),黄芩、桑白皮、甘草、前胡、知母、贝母各一钱(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咽,止咳化痰。
【方剂名】银翘马勃散,出自清·《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牛蒡子各一两(各30克),金银花半两(15克),射干三钱(9克),马勃二钱(6克)。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6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功效】清热利咽。
【方剂名】玉屑无忧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玄参(去芦)、荆芥穗、滑石(研)、黄连(去毛)、缩砂仁(去壳)、白茯苓(炒令黄)、贯众(去芦)、炙甘草、山豆根各一两(各3克),寒水石(研飞)二两(60克),硼砂二钱(6克)。
【用法】每服一钱,干掺舌上,后以新水咽下,不拘时候。
【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剂名】清热泻脾散,出自清·《医宗金鉴》。
【组成】栀子、生地黄、黄芩、茯苓各三钱(各9克),煅石膏半两(15克),黄连、灯心草各一钱(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方剂名】泻黄散,出自宋·《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七钱(5克)、山栀仁一钱(3克)、石膏五钱(5克)、甘草三两(9克)、防风四两(12克)。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效】泻脾胃伏火。
【方剂名】铁笛丸,出自明·《寿世保元》。
【组成】当归(酒洗)(30克)、怀熟地黄(30克)、怀生地黄(30克)、天门冬(去心,盐炒)(15克)、黄柏(蜜炒)(30克)、知母(15克)、麦门冬(去皮,盐炒)(10克)、玄参(9克)、白茯苓(去皮)(30克)、诃子(15克)、炒阿胶(15克)、人乳(250毫升)、牛乳(250毫升)、乌梅肉15个、甜梨汁(250毫升)。
【用法】原方无剂量。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加入乳1碗、甘梨汁1碗、牛乳1碗,炼蜜为丸。每服6克,每日3次。
【功效】清热润肺利音。
【方剂名】金果饮,出自现代·《全国中成药产品集》(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年)。“金果饮”根据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陈梅芳医师提供的处方研制,该处方名首见于《中成药研究》杂志1984年第5期,并先后被中国药材公司、国家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情报中心站编著的《全国中成药产品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质量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收录。
【组成】地黄、玄参、麦冬、胖大海、陈皮。
【用法】上药制成糖浆剂:每次服15毫升,每日3次。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养阴生律,清热利咽。
【方剂名】九一丹,出自清·《医宗金鉴》。本方又名“九一散”。
【组成】煅石膏九钱(27克),黄灵药(升丹)一钱(3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药线蘸药粉插入疮口,外盖膏药或药膏,每日换药1~2次。
【功效】清热,搜脓,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