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中国中医”

香苏散

vince 0

【方剂名】香苏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紫苏叶各四两(120克),甘草一两(30克),陈皮二两(6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每日3次。若为细末,每次只需6g。现代作汤剂,水嚣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防风通圣散

vince 0

【方剂名】防风通圣散,出自金·《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本方制丸,名“防风通圣丸”。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各3克),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各6克),滑石三两(18克),甘草二两(12克,)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各1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水煎,加生姜3片,温服。现代做水丸,每服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双解散

vince 0

【方剂名】双解散,出自金·《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通圣散、益元散各七两(各210克)。

【用法】每次服9克,加葱白5寸,盐豆豉50粒,生姜3片,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祛风解表清暑,泻热通便利湿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vince 0

【方剂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各9克),甘草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3枚),牡蛎、龙骨各三两(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调和营卫,滋阴和阳,镇纳固摄。

升降散

vince 0

【方剂名】升降散,出自清·《伤寒温疫条辨》。

【组成】白僵蚕二钱(6克)、蝉蜕一钱(3克)、大黄四钱(12克)、姜黄三钱(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服10~15克,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每日2次一也可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斟酌。

【功效】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厚朴七物汤

vince 0

【方剂名】厚朴七物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半斤(15克),甘草、大黄各三两(各9克),大枣十枚(4枚),枳实五枚(9克),挂枝二两(6克),生姜五两(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五子补肾丸

vince 0

【方剂名】五子补肾丸,出自明·《证治准绳》。原方名“五子衍宗丸”“益肾丸”。

【组成】菟丝子八两(240克)、五味子一两(30克)、枸杞子八两(240克)、覆盆子四两(120克)、车前子二两(60克)。

【用法】蜜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临床应用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比例酌减至汤剂常用量。

【功效】温阳益肾,补精添髓,种嗣衍宗。

毓麟珠

vince 0

【方剂名】毓麟珠,出自明·《景岳全书》。本方又名“毓麟丸”“调经毓麟丸”“助孕八珍丸”。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各二两(各60克),川芎、炙甘草各一两(各30克),当归、熟地黄、菟丝子各四两(各120克),杜仲、鹿角霜、川椒各二两(各60克)。

【用法】蜜丸,每服6~9克,每曰2~3次。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齐;常规用量。

【功效】益气补血,温肾养肝,调补冲任。

赞育丹

vince 0

【方剂名】赞育丹,出自明·《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白术各八两(各240克),当归、枸杞子、杜仲、仙茅、巴戟天、山茱萸、淫羊霍、肉苁蓉、韭菜子四两(各120克),蛇床子、附子、肉桂各二两(各60克)。

【用法】蜜丸,每服6~9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用量。

【功效】补肾壮阳。

菟丝子丸

vince 0

【方剂名】菟丝子丸,出自宋·《太平圣惠方》。本方出自宋·《太平圣惠方》卷七“治肾气不足诸方门”,名为“石龙芮丸”,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此方更名为“菟丝子丸”,因该书中尚有一首“小菟丝子丸”,故后世一般将“菟丝子丸”名为“大菟丝子丸”。

【组成】菟丝子、鹿茸、石龙芮、肉桂、附子各一两(各30克),石斛、熟地、黄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肉苁蓉、防风、杜仲、补骨脂、荜澄茄、沉香、巴戟天、茴香各三分(各0.9克),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各半两(各15克),泽泻一两(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酒蒸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6克,每日2~3次,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

【功效】温补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