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小温中丸,元·《丹溪心法》。
【组成】青皮一两(30克),童便浸香附四两(120克),苍术二两(60克),半夏二两(60克),白术半两(15克),陈皮一两(30克),苦参半两(15克),姜汁炒黄连一两(30克),醋炒针砂二两(60克)。
【用法】研末,神曲糊为丸。每服6克,每日2次。
【功效】燥湿运脾。
【主治】脾虚不运,湿热积滞内蕴,腹部胀满,大便溏薄,两足浮肿,苔厚腻,脉滑。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小温中丸,元·《丹溪心法》。
【组成】青皮一两(30克),童便浸香附四两(120克),苍术二两(60克),半夏二两(60克),白术半两(15克),陈皮一两(30克),苦参半两(15克),姜汁炒黄连一两(30克),醋炒针砂二两(60克)。
【用法】研末,神曲糊为丸。每服6克,每日2次。
【功效】燥湿运脾。
【主治】脾虚不运,湿热积滞内蕴,腹部胀满,大便溏薄,两足浮肿,苔厚腻,脉滑。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
【方剂出处】升阳益胃汤,元·《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二两(30克)、半夏一两(15克)、人参一两(15克)、炙甘草一两(15克)、独活五钱(9克)、防风五钱(9克)、白芍五钱(9克)、羌活五钱(9克)、陈皮四钱(6克)、茯苓三钱(5克)、柴胡三钱(5克)、泽泻三钱(5克)、白术三钱(5克)、黄连一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主治脾胃气虚,湿热滞留中焦,症见饮食无味,脘腹胀满,怠惰嗜卧,四肢酸楚,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方剂出处】六君子汤,明·《医学正传》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一钱(3克),白术一钱五分(4.5克),茯苓一钱(3克),炙甘草一钱(3克),陈皮一钱(3克),半夏一钱五分(4.5克),大枣2枚,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制丸剂,每服6~9克。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化痰。
【主治】主治脾胃虚弱,兼有痰湿,症见面色萎黄,呕恶不舒,咳嗽胸闷,痰多稀白,不思饮食,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虚。
【方剂名】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方剂名】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七升(70g)、半夏一升(10g)、人参三两(9g)、甘草二两(6g)、粳米三合(3g)、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益胃,降逆下气。
【方剂名】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
【方剂名】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3g)白术三钱(9g)甘草五分(1.5g)
【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效】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