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干地黄1500克,糯米2500克,酒曲180克。
【制法】将地黄略蒸后捣碎,酒曲研末,备用。将糯米淘洗,沥干,蒸饭,待温,置容器中,加入地黄、酒曲拌匀,密封,保温,约经21日后酒熟,去渣即成。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配方】干地黄1500克,糯米2500克,酒曲180克。
【制法】将地黄略蒸后捣碎,酒曲研末,备用。将糯米淘洗,沥干,蒸饭,待温,置容器中,加入地黄、酒曲拌匀,密封,保温,约经21日后酒熟,去渣即成。
【配方】人参、细辛、茜草各30克,川椒、茵芋叶、金牙石、干地黄、防风、制附子、地肤子、蒴藿、升麻各60克,羌活250克,牛膝25克,白酒1500毫克。
【制法】将前十四味捣为粗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调血养荣,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剂名】薯蓣丸,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大山芋丸”。
【组成】薯蓣三十分(3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大豆黄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参、阿胶各七分各7克),川芎、白芍、白术、麦门冬、防风、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5克),干姜三分(3克),白蔹二分(2克),大枣一百枚(100个)。
【用法】蜜丸,每次6~9克,每日1~2次口服。临床应用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汤剂常用量。
【功效】调理脾胃,益气和荣,祛风除邪。
【主治】虚劳不足、气血两虚、外兼风邪,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身体瘦弱,不思饮食,健忘失眠,骨节酸痛,风气百疾,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剂出处】三才汤,清·《医方集解》。本方载于《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三才封髓丹”目下,应为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三才丸(治气阴两虚之咳嗽)改为汤剂而来,后为清·名医吴鞠通录于《温病条辨》下焦篇。
【组成】人参三钱(9克)、天门冬二钱(6克)、干地黄五钱(15克)。
【用法】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两次温服。
【功效】补气养阴生津。
【主治】主治暑邪久热,元气阴液两伤,寝卧不安,不思饮食,神识不清,舌淡红嫩少苔,脉虚细。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头痛、口疮、不育症、淋症等。
【方剂名】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克),山药和山茱萸各四两(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克,可加至25丸(10克),酒送下,每日2次。现代临床用法: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脉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