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补肝汤,清·《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炙甘草、川芎、木瓜、酸枣仁。
【用法】原方未注明用量,各药剂量可按汤剂常用量,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补肝养筋明目。
【主治】肝血不足,筋缓手足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舌质淡,脉弦细。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视疲劳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骨性膝关节炎等病症。
Focus on our own health
【方剂名】补肝汤,清·《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炙甘草、川芎、木瓜、酸枣仁。
【用法】原方未注明用量,各药剂量可按汤剂常用量,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补肝养筋明目。
【主治】肝血不足,筋缓手足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舌质淡,脉弦细。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视疲劳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骨性膝关节炎等病症。
【方剂名】安奠二天汤,清·《傅青主女科》。“安奠”,稳稳地奠定,“二天”,即指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名“安奠二天汤”。
【组成】人参一两(30克)、熟地黄一两(30克)、白术一两(30克)、山药五钱(15克)、山茱萸五钱(15克)、炙甘草一钱(3克)、杜仲三钱(9克)、枸杞子二钱(6克)、扁豆五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健脾益肾,固冲安胎。
【方剂名】大补元煎,明·《景岳全书》。本方制丸,名“大补元煎丸”。
【组成】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3~60克),山药二钱(6克),熟地黄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一三两(6~90克),杜仲二钱(6克),当归二三钱(6~9克),山茱萸一钱(3克)枸杞二三钱(6~9克),炙甘草一二饯(3~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肝肾双补。
【方剂名】泰山磐石饮,明·《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各一钱(3克),白术二钱(6克),川芎、白芍、熟地黄各八分(各2.4克),砂仁、炙甘草各五分(1.5克),糯米一撮。
【用法】水煎服,每剂煎3次,每曰3次,空腹口服。
【功效】补气健脾,养血安胎。
【方剂名】人参养荣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录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养荣汤”。本方又名“人参养营汤”;本方丸制,名“人参养荣丸”。
【组成】黄芪一两(30克)、当归一两(30克)、桂心一两(30克)、炙甘草一两(30克)、陈皮一两(30克)、白术一两(30克)、人参一两(30克)、白芍药三两(90克)、熟地黄三分(古制应为七钱半,约22克)、五味子三分(古制,应为七钱半约22克)、茯苓三分(10克)远志半两(15克)、生姜2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丸剂,每服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益气补血,养血安神。
【主治】脾肺气虚,营血不足,倦怠无力,食少气短,惊悸健忘,夜寐不安,咽干唇燥,毛发脱落,或疮疡溃后久不收敛,舌淡胖,脉虚弱。
【方剂名】八珍汤,元·《瑞竹堂经验方》,本方制丸,名“八珍丸”“女科八珍丸”。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方剂出处】十全大补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制丸,名“十全大补丸”;制膏,名“十全大补膏”。
【组成】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黄芪(10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服。原方各等分,现一般改用饮片,酌定剂量,水煎服。丸剂,每服6~9克,每日2~3次;膏剂,每服15克,每日2次。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喘,面色苍白,脚膝无力,遗精,崩漏,经候不调,疮疡不收,舌淡,脉细弱。
【方剂出处】四物汤,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本方又名“地髓汤”(《圣济总录》)、“大川芎汤”(《鸡峰普济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用法】上药各等分,研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现临床常用饮片作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补血调血,调经化瘀。
【主治】营血虚滞,惊惕头晕,目眩耳鸣,面色萎黄,唇爪无华,月水不调,脐腹疼痛,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