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枸杞的传说故事

vince 0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天精草神花更灵,夏品妩媚长生。

玛瑙耳坠红艳嫩。

红熟滴,上酒浸,勿泄魂。

冬挖犬形,地骨现真。

翠黛殷,甘露味,可延龄。

慢火熬酝,恐黏搅匀,日夜饮,积不辍,身壮轻。

妙龄女,贵翁棍,翁倒是女之曾孙,枸杞不食失青春。

却老扶衰永童身。

【传说故事】

在山明水秀的虞山盐铁塘河畔,1959年于董宾乡政府大院移植一棵枸杞,高5米,胸茎0.16米,树龄500年以上,人称“江南枸杞王”。

枸杞全身是宝,蔬、药、养、赏为一体,历代医、农、养、道、园各名家之爱。唐诗人陆龟蒙自种自赏,且写有《杞菊赋》;宋苏东坡自种自乐,写有《小圃枸杞》云:“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异物”。

枸杞因棘如构(枳棋)之刺,茎为杞之条,故兼名日“枸杞”;又能“坚筋骨,轻身不老”,故名“却老”。此外,又有“红耳坠”、“枸杞头”、“仙苗”、“仙草“等名。

陆游诗云:

雪霁茅堂钟馨清,展斋枸杞一杯羹。

枸杞的根叫地骨皮,“千年枸杞,其根形如犬状者,才士称西王母杖”。白乐天诗云:“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

医家、养生家历来重视而用之。六朝葛洪、陶隐居,唐代孙思邈均是养生家,也是老寿星,都爱喝枸杞酒。其制上讲究,上酒浸蜡纸固封,勿令泄气。两月足,擂烂滤汁,同浸酒慢火熬之,搅不黏取膏蜜收。每日服两碗,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

蓬莱县南丘村枸杞甚多,人多寿老,乃饮水土之气使然。

润州开元寺内有一口井,井旁长满枸杞,饮此井之水甚益人。唐代刘禹锡为此有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L,殷红子熟照铜饼。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保寿堂方》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常食,百岁行走如飞,发黑齿坚,阳事强健。”陶弘景有一句名言:“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实用中医药》载:“枸杞补肝养血,益精助阳,适用肝肾阴亏,阳痿遗精。”北医大研究员钱玉昆最新研究证实性功能改进达35%,且能增强免疫力,预防衰老。

孟郊《井上枸杞架》云:

深锁银泉甃,高叶架云空。

不与凡木井,自将仙盖同。

影疏千点月,声细万条风。

迸子邻沟外,飘香客位中。

花杯承此饮,椿岁小无穷。

唐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食用“杞子银耳羹”,精神充沛。

史载少林寺和尚用枸杞煨狗肉,大补。

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枸杞叶半斤,与粳米两合,上件以豉汁相和,煮作粥五味调食,补五劳、房事衰弱。若加羊肾更佳。

宋代苏东坡《小圃枸杞》云: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异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本草汇言》云:“枸杞善治目,非治目也。能壮精益神,神满精足,故治目有效。”

北宋一使者西河路逢十五六岁姑娘,棍责八九十岁老翁,使止并责之不孝,询知其女372岁,因常服枸杞故青春常驻,而老翁是其女之曾孙,因不食枸杞老态龙钟,故责之。

Comments are closed.